第八童1(2 / 2)

例如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慢半拍,仔细看看对方的表情,判断一下自己的这句话会引起什么反应。

传递坏消息时:“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你刚刚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出了问题: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地说出事件,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等字眼,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

上司传唤时说:“我马上处理。”冷静、迅速地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令上司直觉地认为你是有效率听话的好部属。

表现出团队精神时说:“莎拉的主意真不错!”莎拉想出了一个连上司都赞赏的绝妙点子,趁着上司听到的时刻说出本句型,做一个不忌妒同事的部属,会让上司觉得你本性善良、富有团队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闪避你不知道的事时说:“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三点以前给你答复好吗?,,当上司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不知该如何作答时,千万不可以说“不知道”,可利用本句型暂时解危,不过事后可得做足功课,按时交出你的答复。

2。公开场合别触犯上司的尊严

——给上司留面子的说话技巧

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这种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又扎根于伦理型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根深蒂固,几乎无人能够幸免。

好面子,其实就是要做到一团和气,要“和为贵”。人人头上有青天,各自相安无事,自然皆大欢喜。这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整合全社会的一个独特方式。从中国人在饭馆争着付钱到婚娶喜宴上的“见面礼”,无不透露出中国人的“面子’’哲学。因此,就中国的传统而言,在公共场合,都是比较注意面子的,不但给别人面子,自己也要争面子。

这种‘‘面子’’哲学的另一面便是,除非迫不得已,绝不首先撕破面子。即使是对手,心里已藏满刻骨仇恨,并且毒计连篇,表面上却依然面带微笑。而一旦有人敢于直言不讳,不给别人面子,这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具有相当的敌意了,甚至是发出挑战的信号。因为在逻辑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作出推论,即首先撕破了面子,那就肯定是出于迫不得已,或者是受人胁迫,或者便是心有怨气而不得不发。

领导也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即使这种“面子”哲学是错的,但在中国这种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下,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套用中国人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模式,得出相似结论。

在领导的眼里,如果自己的下属在公开场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丢了面子,那么这个下属肯定是对自己抱有敌意或成见,甚至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公开发难。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人们都喜欢喜欢他的人,人们都不喜欢不喜欢他的人。”这样,在公开场合不给领导留面子的结果便是,领导要么给予以牙还牙的还击,通过行使权威来找回面子,要么便怀恨在心,以秋后算账的方式慢慢报复。

这种结果,自然是下属在提出批评和意见时所不愿看到的,也违背了他的初衷。

领导十分注意自己在公开场合的形象,特别是在其他领导或者众多下属在场的时候,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有个文化的潜意识在作祟,更是在于领导从行使权力的角度出发,维护自己权威的需要。这种需要因受到公开的检验而变得更加强烈甚至是不可或缺。

如果下级的意见使领导感到难堪,即使他是出于善意的愿望,即使他的确是“对事不对人”,其结果却必然是一样的:使领导的威信受到损害,自尊受到伤害。

威信受到损害,便会使权力的行使效力受到损失。它影响到领导在今后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方面的决定权和影响力。因为人们不禁要问,他说的是否都对呢?是否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这样,下级在执行中便多了几分疑虑,这必然会降低领导权力的有效性。因为服从越多,权力的效果就会越好。行使权力必须要以有效的服从为前提;没有服从,权力就会空有其名。

自尊受到伤害,是最伤人感情的,因为它触动了人最为敏感的地带,挫伤了“人之所以为之”的信条。在公开场合丢面子,这说明领导正在失去对下级的有效控制,于是,人们不禁对他个人的能力乃至人格都产生了怀疑。因此,无论是谁身处此境,最先的反应肯定是怒火中烧,而不是理智地对意见内容进行合理性分析。那么,此后的一系列举动肯定都是很情绪化的。即使他很有面子、很得体地将这件事掩饰过去,情感上的愤怒依然是存在时,这个阴影将会把你美好的印象浸没,使你在后来饱尝麻烦,悔恨不已。

因此,当一领导当众受到下属的伤害,丢了面子,即使当场不便发作,日后也会有所记恨,甚至予以报复。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可能还会有其他人会当庭责难,使他下不了台。“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的道理正是缘由此处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