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1 / 2)

那是1996年,她回忆说:“芦荟是什么东西,还没听过,我不同意。对于工作,我不会像在生活上那么糊涂,我从不做不了解的事情。”从这里看,她是一个成熟的商人,信守着不熟不做的原则。朋友就陪她去见芦荟专家,农业科学院的一位教授。教授介绍了芦荟的种植前景和国际行情,并热情推荐,她就改了主意,接受了邀请。

她自己说:“最终让我同意的有两点。一是可以离开现在的环境,到农:{寸去。我不想再搭理别人的关心和询问,我要离开城市,彻彻底底地开始新的生活。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下这样的决心不容易。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教授和那位老朋友都是60岁的人了,我想,两个老头儿应该可以靠得住。”(“对人的准确判断”发挥了作用,也是财富课程的重要内容,可惜她对丈夫却没有判断准确)。

要开始种芦荟了,她才想到经营上的诸多问题:没有围墙,会不会被偷走(当地政府租给她50亩地)?没有房子,工人住哪里?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做,钱全部买了苗子。回想起来,她觉得后怕,还有一点后悔,什么都不懂,万一失败了,后半辈子怎么过啊。

过程总伴随着艰难。随着芦荟市场走热,她开朗、活泼、欢笑起来。

她一点不懂芦荟,但是,那个教授懂,他是中国一流的农学专家,有他的指导,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前面所说的,任何一个构想,还必须考虑到如何执行。她亲自在执行,所以,尽管中间有无数的困难,好多次她都想放弃,人都往北京回了,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山那边,天更宽,挺过去就好了。

像这样被拉入伙的情形并不少见,父母做生意,长大了跟着做;兄长跑江湖,就跟着跑;或者跟着亲戚朋友做。我少年时代就有过一次经历。初中毕业时,我以为自己升不了学,又因为好玩,就跟同院的邻居大哥“跑码头”。他们盗卖文物,当时我不懂,现在晓得是犯罪。我记得的是一个手镯,他们从墓中挖出来,我担当了站岗放哨的任务。他们管手镯叫“青藤子”,我看着没什么了不起,竟卖了2000元。还有其他几件东西,我记不清了。他们跟农民取自家地里产的番薯一样,把东西往尼龙口袋一塞,带着我,乘长途汽车去了省城。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门,头一回走进大城市,方向都搞不清,但那高兴劲,我可一辈子难忘,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好奇,什么都不用我操心,只管跟着吃跟着喝,好不痛快,成为少年时代梦一般的记忆。他们把东西卖给了谁,怎么交易的,没让我知道,我对那些也不关心。他们得意忘形,说漏了嘴,我才知道“青藤子”卖了2000元。回到家来,没过几天,分数线公布了,恰好挂在分数线上,我才知道我可以继续上学,没有再跟他们混。现在想想,有些后怕,如果没能升学,命运会怎么样?会不会跟着他们干,直到像邻居大哥一样,突然有一天就进了监狱?

话扯远了。拿温州来说,那里常常是整个村都在做同一样产品,服装、电器、纽扣、皮鞋、拉链……,闻名中国的温州购房团也类似。由于有前辈的帮助指导,失败的很少。换句话说,只要你照着前辈的样子去做,几乎是赢定了的局面。他们的成功明白无误地告诉你,有钱可赚,而且能帮你克服困难。

本组有四例失败,比平均失败率(19。6%)低2。9个百分点。看看失败经过就知道,真正算失败的,实际上是3例。

一例就是上面故:事三的大学生,他失败于自尊心太强。生意好转以后,女朋友跟他讲,她哥哥一开始知道他要亏,没有人气嘛,哪里能赚钱;但不让她说,怕打击他的创业热情,如果他有本事做起来,那不更好?如果做不起来,再插手,不会增加矛盾,虽然是损失了钱,钱可以赚,伤了的感情却难弥补。他自己也承认,刚开始他确实雄心万丈,恨不得立刻就赚loo万元,如果她哥哥早早插手,可能要闹僵。他是名牌大学生,在一开始并不信服那个爆发户哥哥(人们总对身边的人如此)。

有一例是跟着别人做皮鞋生意,生意正在往上走,那帮人做假冒伪劣产品被查封烧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他也被查封,连辩白的机会都没有。后来费了好大力气才重新站起来,通过了工商局的检验。

有人带着做,就像师傅带徒弟,成功的可能性自然高。那是经过了他们检验的、确实能够赚钱的机会,而且有资金、技术、销售、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帮助,你想不成功都不行。

这与专门去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专门去学习动的脑子更多,主动性更强,因为是专门去学习,财富企图心更加旺盛,战胜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决,所以没有入失败。

2.意外地发现一个大机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