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霭 第十二章 红色海豚(1 / 2)

.西班牙,巴塞罗那。

当革命者的队伍挺进这座历史名城的时候,他们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鲜花、彩条以及热情洋溢的笑容,整个巴塞罗那都在庆祝,这是一个重获自由、重获新生的伟大日子。

革命武装的战士们士气高昂、情绪饱满的列队进入城区,他们没有统一的服装,有的看起来就是刚放下锄头不久的农民,有的是普通工人,还有不少之前在西班牙政府军服役——他们都将那些象征王权的标志以及肩章、领章摘去,只剩下一身明黄色的套装和那黑色的大皮靴;他们没有统一的武器,西班牙自制的、仿制的以及从国外进口的可谓是五花八门,并且以步枪之类的轻型武器居多,他们也没有完善的后勤,弹药大多需要从敌人手里缴获,但正是这样一支队伍让阿方索十三世的军队闻风丧胆甚至不战而逃,也让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外国干涉军屡屡受挫。

人们耳边尽是欢呼声,以致于当一架蓝白色的水上飞机悄然飞临城市上空的时候,没有多少巴塞罗那人注意到它,更没有人料想到后面将会发生多么可怕的事情。

巴塞罗那以东约20海里的海面上,一支强大的舰队正在快速前进,而为首的一艘正是号称地中海第一的意大利战列舰“罗马”号。

这艘以罗马帝国之名命名的战列舰及其姊妹舰“恺撒”号是意大利有史以来排水量最大的一艘战舰,这一级战列舰由于设计、布局乃至外形都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德国的恺撒·菲特烈三世级,因而被许多海军界人士称为意大利的“恺撒·菲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尽管如此,它那9门343毫米主炮的强大火力以及28节的最高航速在整个地中海都处于第一流的水平,墨索里尼党徒更是将其当作新罗马帝国崛起的标志而大肆宣传,所以“罗马”号不仅在意大利,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这一次,强大地“罗马”号来到西班牙东部海域所肩负的并不是以往那些“亲善”或是单纯的炫耀武力的使命。在它那坚挺的主炮里,装填的可都是威力巨大的爆破榴弹,这对于城市建筑和人群有着惊人的杀伤力。

在“罗马”号地周围,重巡洋舰“胡穆”号、“塔兰托”号以及一干驱逐舰基本上都是意大利最近10年建造服役的战舰,它们不仅舰龄新,所采用的也都是相当先进的设计和技术,当然,这和意美、意日多年来的军事合作是分不开的。

在这些战斗舰只后方。10余艘运输船载着2万余名意大利陆军官兵在众驱逐舰的护卫下向着西班牙的海岸线开进,但这不是入侵,而是意大利人为了“协助友邦稳定局势、平定叛乱”而派来的“维和部队”。

当那架蓝白色的水上飞机将巴塞罗那港口及市区地情况通过电波汇报给海面上地意大利舰队时,巴塞罗那人的庆典仍在进行中。驻守在巴塞罗那周边地区的西班牙政府军早已撤离,西班牙海军所有地主力舰只目前都集中在南方的加的斯港,名义上是捍卫王权,实际上阿方索十三世和他的海军将领们是担心自己的舰只会被革命势力控制,因而将所有舰只和官兵都集中起来,再者,一旦局势失去控制。驻守直布罗陀的德国海军和航空部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将那些落入革命势力控制的舰只击沉。

基于这些原因。占领巴塞罗那的西班牙革命武装并不认为他们的庆典会受到其他人打扰,不仅如此,他们还希望能通过这座港口运入一些军火、药品。那些来自国外的革命同志也可以通过这里进入西班牙。

然而,当隆隆地炮声从海面上传来之时,这些还未来得及付诸实施的设想都化为泡影。一排的炮弹呼啸而来,整个大地都在剧烈的爆炸中颤抖,一栋栋楼房在大团硝烟和烈焰中倾覆,大块大块的石片、木屑、玻璃渣、混凝土块如水花般向四周飞溅,受伤者无助的哀嚎不绝于耳,不论革命武装的战士还是普通的巴塞罗那平民,不管青壮年亦或是是老弱妇孺都未能幸免,意大利人每一次整齐划一的炮击都能夺走成百上千西班牙人地性命。而残酷的炮击一直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当意大利士兵的皮靴踏上巴塞罗那港口的时候,整座城市一片沉寂,仿佛所有生命的迹象都消失了……

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近4万名西班牙革命武装士兵没能像他们往常那样展现出令人畏惧的强悍战斗力,这一次,他们在气势上完全败给了意大利舰队的凶猛炮击,许多人胆战心惊的逃跑了,更多的人则被打懵了。直到意大利士兵的刺刀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才醒悟过来,然而一切为时已晚。

这一仗,意大利人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拥有六十余万居民的巴塞罗那,击毙和俘获西班牙反政府武装士兵万余人,战报传回罗马的时候,那位独裁者欣喜若狂,并下令全力开动自己的宣传机器,为意大利军队的这次胜利造势,对于数万无辜的巴塞罗那平民之死,这位统治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怜悯。

巴塞罗那惨剧发生之时,在法国以西的公海海面上,一艘名为“红鲸9号”的苏俄远洋货轮和一艘隶属于德国本土舰队的巡洋舰“萨克森骑士”号正一前一后的向着西班牙北部海域行驶。

“不愧是德国海军,怎么甩都甩不掉!”

轮船的后指挥台上,一身苏俄陆军校官军服的中年男子两眼盯着那艘一直和自己保持3、4海里距离的德国军舰,有些羡慕又有些失落的说到。

站在他旁边的,是一位年轻许多、鼻梁上架着一副厚镜片眼镜的陆军尉官,和前者一样,他的这身军服上同样没有保留自己的编号和军衔,好在苏俄军队在1930年大规模改编和配发新式制服之后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现在他们的普通士兵、士官、尉官、校官和将官的军服能够通过款式和质地较为容易的区分开来。

“德国人的雷达是各国最先进的,像这种中型军舰装备的雷达探测距离据说可以达到20海里,所以说就算是在黑夜里。我们的一举一动也都在那些德国人的掌握之中!”

“据说我们自己的雷达还处于研究阶段?”校官并不肯定地问了一句。

对于这个关系到技术机密的问题,戴眼镜的尉官只是以一种略显无奈的表情作为回应。

校官明白他的意思,想了想,又问道:

“莫罗肖夫同志,你说德国人能够发现并追踪我们的秘密武器吗?”

“他们当然有这个能力!”戴眼镜的青年军官一看就是在苏俄军队中的技术部门服役的,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到:“德国人地声纳技术同样先进,以我们国家目前地技术水平,至少还要20年才能赶上他们!”

“那……”校官有些不解。同时又有些担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