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开始-->
阎鸣泰、高第、袁崇焕等人的上疏,理所当然地受到朝臣的关注。因为这几人都是在辽东一线作战的,熟悉边事,自然也就更有发言权。
不过这几人对皇太极请议和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阎鸣泰认为皇太极之言可以相信,想建虏全族也不过区区数十万人,何敢与大明争锋,尝到点甜头见好就收,也是人之常情。而朝廷与其每年耗银千万,还不如款虏以息战。
高第则认为建虏之言全不可信,绝不可与其通款,否则无异于资敌。不过对后金的军事威胁,他也没什么办法,无非是据城坚守,实在守不住了就退至山海关那老一套。
袁崇焕的观点则介于二人之间,认为可以与皇太极虚与委蛇,以此赢得时间,彻底完成关宁锦防线。此外他还提出,应在锦州之北的大凌河和小凌河继续建城,与锦州形成掎角之势,则关宁锦防线会更加固若金汤。
三位文臣就是三种不同的意见,而辽东的两员重要将领也各怀心事。因为皇太极的议和条件之一就是把毛文龙交给后金处置,毛文龙当然对和议极力反对。与此同时,毛文龙还激烈批评袁崇焕强令登莱地区的运粮船一律先送至宁远的做法,认为袁崇焕想用军粮卡自己。
祖大寿也反对议和,同时更坚决反对高第打不赢就跑的策略,表示宁远、锦州绝不可弃,弃则山海关亦不保。毛文龙参袁崇焕,祖大寿则参毛文龙,认为他在皮岛虚报兵力吃空饷,挤占了宁锦边兵的粮草,而且每日只在岛上银乐什么也不干,完全起不到牵制建虏的作用,建议朝廷将其撤换治罪。
朱由检见朝臣们对几人的奏章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心中冷笑不止。待乾清宫中稍静下来,他才慢条斯理地开口道:“这些天内阁、六部、各地督抚道员,已经都对建虏请议和之事上了奏章,众卿也都看到了,还是主和用抚的更多一些。朕也愿从众卿之议罢兵行款,不过具体条件还有待商榷。这样吧,传消息给皇太极,可以参照他们提的条件进行谈判。不过,朝廷脸面必须保全,须得他们遣使来京师,行君臣之礼之后方可。”
朱由检此言大出孙承宗等人意料之外,孙承宗当即抗声叫道:“陛下,和议万万不可,臣宁肯一人独对建虏铁骑,也绝不肯放弃辽东半寸土地!”
主和派却是得意洋洋,施凤来还假惺惺地劝孙承宗:“孙大人,陛下在日讲时不是说过了么,辽东为羁縻之地,不论和议成功与否,名义上都是我大明疆土,又何来放弃之说。和议一成,兵灾消弭,难道不是社稷幸事?”
孙承宗还欲披肝沥胆地向皇帝痛陈厉害,朱由检却袍袖一拂道:“朕累了,退朝吧,有事明日再议!”
孙承宗退朝之后不禁连连埋怨袁可立和王在晋,嫌他们没有和自己一起力谏。二人也深感意外,均觉得以朱由检的性格和经历,按理说不会同意与建虏和议才对。但圣旨已下,木已成舟,二人也只得劝孙承宗,说和议未必能议成,现在只有集合朝中大臣的力量,待建虏遣使进京时再据理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