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二章 国债难销(1 / 2)

对三大营的整编初见成效。几个月下来,披甲将士的战斗力有显著增强,“解甲军”也通过艰辛的劳动严肃了军纪,锤炼了意志,军田在有效的灌溉下长势良好。对将士和家属个人而言,收入也比过去增加了,所以在银行开办之时,才能一次‘性’存入五十万两。有了这五十万两垫底,再加上京师百姓踊跃存款,大明银行的储蓄业务算是开了个好头。

在贷款方面,同样进展顺利。由于大明银行的贷款利率明显比民间银号要低,商人逐利,想从银行贷款的人自然很多。不过按照银行规定,想贷款就必须提供比贷款额更高的抵押物,这一点让不少人知难而退,一些大商人则习惯了商业信用,觉得出物抵押未免栽了面子,因此宁肯不贷。

但是朱存棋的五洲商社和李自诚的陕西商帮,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朱存棋自不待言,李自诚早在几年以前,就知道朱由检借钱是必要抵押的。两大商会组织趁着其他商帮还在犹豫观望,很快与大明银行达成协议,以现有店铺做抵押,各贷出白银二十万两,并利用这一大笔流动资金迅速扩张,或是采购大宗货物,对各大商帮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不过受到直接冲击的,自然是那些民间银号。与大明银行相比,他们资金再雄厚,毕竟不可能有国家在背后担保,而且人手和‘精’力有限,也不可能去吸收普通百姓的小额存款。再加上贷款利率偏高,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全面处于下风。

但是民间银号也有两个大明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有稳定的老客户,多少年合作下来互相信任,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就是民间银号不需要抵押物,纯看商业信用。所以虽然感受到了大明银行的强大压力,民间银号还多在观望,并不打算马上在经营上做出什么改变。

朱由检倒也没有再采取进一步措施,去挤压民间银号的生存空间。虽然大明银行和民间银号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竞争对手,但各自的资金来源和服务对象不尽相同,完全可以并存。

朱由检也并不是想消灭民间银号,相反,他希望民办商业更加繁荣。即使是他一手创办的五洲商社,以后条件成熟时,他也打算将其拆分、‘私’有化,用良‘性’竞争保持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只有那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才会始终保持国有。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与存贷款业务相比,国债的发行却非常不顺。朱由检给国债的购买设定了一千两银子的‘门’槛,他的目标很清晰,就是要那些官宦富商来购买。因为在几年之内,他要大把大把地‘花’钱,存款业务因为随时可取,就不能保证资金的稳定。而缙绅阶层有的是闲钱,让他们购买三年期的国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可是尽管朱由检将国债利率设得不低,但出乎他意料的是,销售情况却是惨不忍睹。与存款柜台相比,销售国债的柜台简直是‘门’可罗雀,一连几天,每天只能卖出几千两。户部本来都计划好了这一千万两国债要怎么‘花’,现在却只能大眼瞪小眼。

朱由检也感到很郁闷,不过细一思索,再联想到自己推出大明银行时,满朝大臣‘激’烈反对的情景,心里也就明白了大半。其实说来也简单,士大夫阶层和地主、富商基本上是穿一条‘裤’子,大明银行动了地主商人的‘奶’酪,肯定会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抵制。老百姓和官军存款,他们管不了;但国债就是面向他们销售的,他们当然可以用不买的方式来表达对皇帝的抗议。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