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狙击手(1 / 2)

而为了应付吉林现在的局面,任超将虎贲军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狙击手全部调集到了吉林参战。如今在吉林城外的各条战线上,便活跃着将近一千名狙击手。

关于狙击手一词的来源,首先起于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由于英国殖民印度时,英国官员或贵族亦有游猎印度乡间或荒野间之习俗,于游猎中偶然发现属鸻形目鹬属之鹬鸟(snipe)极难以狩猎,射手得以伪装埋伏,辅之以极佳之射击技术与精密度较高之步枪方能猎得。是故狙击手(sniper)一词自“猎鹬者”转化而来,也因此高精密度的步枪被称之为“狙击枪”(sniperrifle)。

不过随着精密度与时代技术的变化,狙击枪亦然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因此操作狙击枪之狙击手得另外接受专业之狙击射击训练,方可符合战术上之需求;广泛之定义包括一般军用步枪或民间猎枪于装置瞄准镜后即可被称为狙击枪,而该枪支之持有人或操作者亦可被称为狙击手。

早在南北战争的时候,部份南方邦联士兵配备3倍瞄准镜的英国魏渥斯步枪(whitworthrifle)并创下据说有800码的远距离狙杀纪录;最早期的狙击枪就有如前面提到关于广义定义的狙击枪,只是更阳春,甚至只有搭配“瞄准筒”,射手就著筒子“以管窥物”。

不过现在狙击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的足够重视,各国陆军开始承认狙击枪的价值,但是一直要到一战陷入壕沟战的僵局以后,狙击枪才被发现能够在壕沟战中发挥片面的战术上的弹性与效果。因此大量地被从军械库里翻出来送到前线,至于第一款正式的军用狙击步枪相信是李-恩菲尔德步枪mkiii型。

狙击枪被推上另外一次高峰是在二战时期,一反一战的常态,狙击枪于二战中的部队是常态性编装装备,基本上各班(squad)得配属狙击手一名、狙击枪一把。而非有如一战为任务性需求而编装。狙击枪于二战中依然保持古老的手持方式(无脚架),搭配2.5倍瞄准镜,并且多了一般步枪没有的托腮板;枪机拉柄也因为瞄准镜的位置关系而被枪厂重新修正设计,截直取弯以免干扰枪机动作。一直到战争末期不论交战各国狙击手的数量确实已有长足的发展,包括其装备,均在各项地面任务中将其职务与效率发挥到极致。

但是任超作为一名穿越众。自然清楚狙击手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因此很早便开始培养狙击手。任超不但下令青岛兵工厂研制出了新型的狙击步枪,而且还在济南开设了一所狙击手培训学校,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所狙击手培训学校。

虎贲军每个月都要从各部队抽调一批有潜力的优秀士兵进入狙击手培训学校,进行特殊的正规化的培训。如今这所学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每年至少能够为虎贲军培养出上千名合格的狙击手。当然了这些狙击手还需要接受实战的检验,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