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
上海的枪炮声,几乎震惊了整个世界,由于上海租界的存在,有大批的目击者亲眼目睹了这场战斗,其中包括许多外国居民,在那一段时间,上海的战火是世界各地报刊的热点新闻,而同样的各国的记者们亦见证了****的英勇与牺牲,他们第一时间将新闻报告发回本国,从而使得世界各地的报纸热点新闻上,尽是充斥着上海的战火。
作为《纽约时报》的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有些茫然的看着曾经繁华无比的南京路。此时的南京路面尽毁,数百死伤者已被抬离,人行道上留下凝结的残血,使得人行道变得有些黏滑。虽然铺撒了沙子,又大量喷洒消毒剂,街上仍弥漫着藏尸间的恶臭。而跑马场周围,墙上,广告牌上,栅栏上。粘挂着人头碎块,依旧未获清理,战争进行十周之后,更加的激烈了,在陆地上,中日双方都用大炮对轰。“隆隆”声不绝于耳,被中国军队逼出黄埔江的日本军舰偶尔也会朝岸上中国人目标袭击。在空中日本飞机在北站一带狂轰滥炸,刺耳的爆炸声,不时传到租界之中,中国人的战机,拼命似的抵抗着日本人的轰炸机。
战事的中心闸北与租界仅一河之隔。苏州河一水之隔,一边是炮声震天,一边是笙歌达旦。每当夜幕降临时,租界内彻夜通明的电灯和那耀眼的霓虹,将幽暗的夜空映的一片七彩之色,这七彩却又与闸北的火光连成一片,映红了半边天。一线之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绵绵不绝的枪炮声不断的传入人苏州河对岸的租界,恰在这时,在租界的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阵欢呼声,拿着相机的阿班朝着欢呼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初时他还以为是中国人在庆祝他们的战机击落了一架日本飞机,但是当他回过头看去的时候,却看到人们都挤到了广播前,这时他才注意到广播中传来的声音。
“……此时,我们正在欢庆着胜利,半个月前,试图进攻并占领邯彰的近二十万倭寇,在今天被击败了,十数万残敌正沿着他们进攻的路线一路溃退着……”
广播中传来的新闻,只引得街道上的欢呼声越发的响亮起来,而听着那广播,阿班拿着相机,在片刻的惊讶之后,连忙用相机记录下那些欢呼着胜利的人们,广播中那个声音,阿班并不陌生,那位邯彰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曾用他的声音向全中国播报着——“你好,这里是邯彰”,这或许是最经典的开场白,轻易的把听众带到了新闻现场,在过去的半个月间,他甚至曾直接前往距离前线不足百米的地方,在枪林弹雨中向人们报道着邯彰的战事,而现在,他又一次把胜利带给了每一个人,就在六天前,他曾用那深厚而沉稳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布——第五师团被全歼的战报。
胜利,来自北方的胜利就像是阳光似的,驱散了自战争爆发以来,战线僵持、国土沦陷所造成的人们心目中的阴霾。
一阵阵中国万岁的声音,在租界的上空回响着,人们激动的呼喊着,呐喊着,尽管先前的胜利他们也曾欢呼着,而那只是一场“战斗”的胜利,而现在却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几乎是在瞬间,自战争爆发以来,弥漫在中国上空,弥漫在中国人心中的阴霾被这场胜利驱散了。
“我要去邯彰采访一下那里的情况!”
在欢呼声中,阿班对身边的助手说道,他必须去邯彰,去采访那里的胜利,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太过于专注上海了,这场战争燃烧着的地方并不仅仅只有上海,也许在明天,这场胜利就会震惊整个世界。
当“邯彰保卫战”胜利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波中传遍全国的时候,在南京、广州、武汉等一个大中城市中,尽是一片欢腾,到处都是欢庆胜利的集会与游行。
在首都南京,此时的南京早已经沸腾了,尽管夜幕即将将降,但是南京的市民却不分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般的兴奋中,到处是欢呼雀跃的人群,城中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门前挂起青天白日国旗,连成一片,以示爱国之心,而街道上到处张贴着或横或竖的“庆祝邯彰大捷”、“中国必胜”、“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类的爱国标语,鞭炮声把全城都吵翻了天,人们甚至为了一挂祝捷的鞭炮而争抢起来。
在中山路的一个个街口,各个报馆的人用汽车装了大捆大捆的号外,一边喊着“邯彰大捷”一边在街上铺天盖地地撒着传单,而一些报馆更是驾驶着汽车在城内穿行着,站在汽车上的报馆职员一边呼喊着爱国口号,一边撒着传单号外,而五花八门的救亡团体竞相涌上街头,游行、喊口号、唱歌,即兴演讲,表演戏曲,尽情地丑化倭寇,而游戏行的人们把台儿庄大捷的指挥官管明棠以及白崇禧等人的半身,画在一张张三块门板那样大的画板上,抬着走在游行队伍前面。
10月29日,这一天的和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一样,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南京陷入了沸腾之中,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理由去庆祝着这得之不易的胜利。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在这些活动中大显身手。他们发动和组织了各种庆祝活动,用以激发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坚定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