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心都仰慕着莫斯科,千万人的眼睛都注视着莫斯科。莫斯科已建设成一座壮丽、雄伟的城市,它在世界所有的首都中是辉煌的榜样。苏联人民为了创造更美满、幸福的生活,正以巨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劳动,继续建设着这座“全世界劳动人民的首都”。
在莫斯科的每个角落里,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日夜不停的在进行着紧张的劳动,各种各样的机器在地上、地下施展着它们的威力。莫斯科在向天空、地下,向四面八方迅速伸展着。旧日弯曲狭窄的街道,已开辟成宽阔平坦的大道了;街道上成排前进的汽车,像一条流不完的河水;富丽堂皇的地下铁道,连接着首都中心和市郊的交通干线;修建的运河沟通了莫斯科河和伏尔加河,使莫斯科成为直通五个大海的港口。莫斯科的市区向四周扩展着,旧日空旷的郊区,出现了许多宽阔漂亮的街道,两旁矗立着高大美丽的楼房。设备完善的新住宅、学校、剧院、运动场、俱乐部……
总之,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崩溃的时候,苏联正在崛起着,而作为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的环境也在不断美化着,许多新修的林荫大道、沿街花园、公园、草地、树丛、喷泉、雕塑,使莫斯科变成一座绿化的、美丽的、有艺术风味的大城市。
初夏的莫斯科尽显着夏日的美丽,正像这个日益强大的、充满希望的国家一样,莫斯科的街道上的行人们的脸上带着开朗的笑容,至于《真理报》上报道的,发生在另一个红色“国家”蒙古的边界冲突,似乎并不怎么引人注意,很少会有人关心那些,对于这个“生机勃勃”的国家的首都的人们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恐怕还是面包的供应、皮鞋服装的供应等等这些相对实际的问题——当然,这一切都不为人知的。
这一天早晨,作为这个国家的领导者、苏联各民族的慈父——斯大林同志在办公室批阅文件。每一天,他都需要批阅大量的文件,而他他又是一个事无巨细样样过问的人,从处决指示到某一栋象征“苏联伟大”的建筑,再到某一座大型工厂的建设,甚至就连农村的征粮问题,他都需要过去,所以每天总觉得时间紧迫。
墙上的挂钟敲了一下,斯大林把几份电文匆匆刨览一遍。开始仔细阅读来自第1集团军司令朱可夫的报告,此时他的心情并没有因为电报的那不显山露水的数字而好转,他的神情反倒是更凝重了起来。
“我们的飞机的性能,完全不能够与中国飞机相比,每天当飞机出动的时候,空军师长就已经在击落表上将所有派出的飞机于昨晚写好了——全部被击落了,昨天,巴音诺颜机场遭到中国远程轰炸机的轰炸,上百架I15/16飞机被击毁了……”
这是朱可夫的电报内容,不过,在电报中,他并没有表露其它的言辞,只是要求更多的飞机、更多的坦克、更多的火炮,当然还有更多的兵力与物资,这一切,都是他可以给予他的,但是,但是从电报中的文字,斯大林可以猜到一点——轰炸将会影响到军队的士气。
“SB-2型快速轰炸对中国空军前进机场实施轰炸,据信炸毁了35架中国战斗机,并炸毁一座大型油库及弹药库……”
看到这里,斯大林情绪兴奋起来,这是一个好消息!
“目前,我们需要面对的中国北方军阀的部队,已经达7个师以及大量配属部队,总兵力已经超过10万人,以目前第1集团军的兵力,是无法对其实施进攻的,因此,为实施纵深进攻,我希望进一步加强第第1集团军的兵力,我认为保持2:1的兵力,应完全有可能彻底击败北方军阀试图进攻蒙古的野心……”
2比1,也就是投入20万军队,叼着烟斗,斯大林默默的站起身来,然后来回的在那厚实的高加索地毯上渡着步子,之所以选择用强硬的态度回应华北军阀的挑衅,与苏联的远东战略部署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中日停战后,意味着多达数亿卢布的“投资”打了水飘,尽管中国依然用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苏联交付农矿产品,以尝还其对华贷款,但金钱却远无法弥补苏联远东战略的损失——日本已经从中国抽身而出,这意味着日本将再一次腾出手来,随时对苏联的远东地区形成威胁。
而世界风云变幻急骤。但是,苏联和英法所进行的谈判,仍迟迟没有进展,一直陷入僵局。后来,莫斯科突然获悉,英国政府已经在同德国商谈一笔5亿或10亿英镑的军事贷款。这表明西方国家正力图把战争推向东方,实现他们“祸水东引“的目的。
对此,斯大林十分担心。如果西方国家这一阴谋得逞,苏联不仅是同希特勒单独作战,而且是同得到英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支持的希特勒作战。这种战争是可怕的。英国大多数人受到张伯伦的蒙骗,以为英法苏三国协议正在趋于达成。
为此,两个月前,他下令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的职务,并将他软禁在莫斯科效外的别墅之中,以此向德国传递一个信号——苏联准备向德国靠拢,在过去的八年间,主张苏联同美国、英国和法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李维若夫,一直都是一个欧洲主义者,但这个犹太人却并不受德国欢迎。如果不是因为李维诺夫在早年革命活动中,协助斯大林将从银行抢来的钱兑换成外汇,并换成武器支援协内的革命,恐怕早就被扔到了西伯利亚的集中营或者NKVD的监狱之中。
随后亲德的莫洛托夫上台了,这个微妙的信号德国已经接收到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很快就会签字,但是那份条约能维持多长时间,两年?三年?还是四年?总之,最终战争还是会爆发的,而这意味着他必须不择手段的避免苏联遭受东西两线夹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