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渐渐的笼罩在这座现代和古代文化相结合的城市中,街道上空空荡荡的,只是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戴着俄国士兵的汽车,沿着街道行驶着,卡拉奇,根据月前,在德里达成的《英苏协议》这座巴基斯坦地区最大的城市,现在是苏俄流亡政府所在地,尽管英印殖民地政府依然统治着这里,但现在,这里与英印西北地区一样,随处可以看到俄国士兵以及俄国民众。
作为一个地理名词,现在的俄罗斯或者苏俄几乎不复存了,但作为一个国家名词,这个国家却依然存在,存在于异国的土地上,125万军队、347万难民,这就是现在这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力量,甚至于,他们之所以被部署在与伊朗交界地区,却是英国打的小算盘——令其继续对抗德国人,一但德国人进攻印度,那么首先遭到打击的不会是英印军团,而是流亡在此的苏军。
对于这一点,或许那些普通的苏军士兵不曾知晓,但是对于在市中心的那座充满维多利亚风情的宫殿中苏俄的高级官员们来说,英国人的居心险恶自然瞒不住他们,但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他们又能说什么呢?
对于后勤、补给几乎完全依赖英美的苏俄流亡政府来说,他们能做的只有默默的忍耐,尽管这些习惯了曾经特权的高级官员们来说,这一切无疑是一种煎熬,但面对现实他们只能忍受着。
而相比于普通的官员,作为苏俄流亡政府首脑的斯大林,同样在默默的忍受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忍受着种种他所认为的侮辱。
站在这栋维多利亚风格的英式建筑的三楼,朝着窗外看去,即看不到克里姆林宫那熟悉的景致,同样也呼吸不到冬季时莫斯科那冷沥的空气,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的陌生,如此的……落后。
“有一天,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变!”
这时,门开了,莫托洛夫走了进来,尽管和过去一样,他依然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但脸色却带着几分倦意,神情中更是偶尔的闪过一丝阴郁,作为苏俄的外交部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英国、美国之间奔走着,为苏俄争取更有利的外交空间,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争取美国的援助,现在,失去了祖国之后,外国援助则成为政府赖以维持运营的生命线。
“斯大林同志,美国同意向我们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英印当局亦同意向我们提供150万吨粮食……”
“哦,”
在莫托洛夫汇报着他这次出行的成果时,斯大林的声音中同样带着倦意,争取英美的援助,是流亡政府最迫切的任务,甚至压倒抵抗德国,对于迫不得已流亡海外的他以及苏俄政府来说,经费以及军队的补给是困扰着他们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斯大林同志,在华盛顿期间,我得到一个消息!”
在汇报完成这次出访的收获后,莫托洛夫又继续汇报道。
“根据华盛顿的一些朋友透露的消息来看,罗斯福以及丘吉尔,无意在中亚以及西伯利亚问题上,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他们似乎已经同意了中国托管两地的要求!”
一种莫名的悲哀之情,在莫托洛夫的心中弥漫着——俄罗斯被出卖了,被他们的“朋友”出卖了,又一次!
而出人意料的是,莫托洛夫注意到斯大林同志并没有因为他的报告,而表现也愤怒甚至不满,他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吸着他的烟斗,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
“印度有3。5亿人口,同时他们还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一百多年来,一直被英国人视为,英国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确实,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如此”。
斯大林的嘴唇轻动着,吐出了一句话来,与莫托洛夫汇报的不同,他所说的却是印度,却是南亚次大陆,似乎与苏俄政府没有一点关系,但事实上,在斯大林和苏俄政府高层的眼中,印度却是苏维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