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农家难(2 / 2)

唐朝下的蛋 王澄明 1671 字 2022-11-23

安重诲让绵州刺史武虔裕护送李仁矩前往治所阆州。武虔裕曾为李嗣源故吏,乃安重诲之表兄。临行之际,安重诲密令李仁矩勘查董璋造反的证据,李仁矩到阆州后,即夸大其辞,诬称董璋将要谋反。李嗣源信以为真,命武信节度使夏鲁奇加紧修筑遂州城防,增兵戍守,董璋听说后,不禁大惧。

此时,又有传言说,朝廷还要割出西川所属的绵、龙二州,另建一镇,设置节度使,孟知祥也是大为担心。过去,长江峡路的粮草常常由西川供应,孟知祥任节度使后,却以本道兵多、难以奉养其他藩镇为借口,不再供应峡路粮草了,李嗣源自然不答应,屡屡督促,孟知祥奏称财力缺乏,竟然不奉诏命。

董璋素与孟知祥有隙,在此之前,二人从无来往。此时,董璋知道,朝廷将要对自己用兵了,便主动遣使到成都向孟知祥提亲,请求让儿子董光嗣娶孟知祥之女为妻,并致书于孟知祥,言称自己“为朝廷猜忌,将有接替,一旦离开东川必然会丧家亡族;若坚持留在东川,又会被朝廷征讨;而东川却是地狭兵少,独力难挡。愿以小儿结婚爱女,东西两川并成一家,且愿为孟公马首是瞻。”

孟知祥问赵季良该不该答应董璋,赵季良言道:“董璋所言甚为诚恳,也是实情。朝廷一旦将两川割为四镇,孟公也就危险了。此时,两川合则强,分则弱。确实应该摒弃前嫌,合从对抗朝廷。”

孟知祥深以为然,便应允了董璋的婚事,自此之后,孟、董二人往来密切,并达成了协力对抗朝廷的意向。董璋因而底气大增,加紧布置东川防御,并在剑门关修筑了七座军寨。

孟知祥遣赵季良前往梓州拜访董璋,赵季良回到成都后,对孟知祥道:“眼下,朝廷步步紧逼,两川不得不戮力同心。但是,我观董公贪残好胜,志大谋短,日后定将为我西川之患,主公不可不防。”

恰在此时,突然有位尼姑拜访孟知祥,密告说都指挥使李仁罕、张公铎二人将要在两天后宴请孟知祥,意图在酒宴之上谋害他。孟知祥暗加探查,却没有发现有丝毫谋害他的迹象。然而,两日后,李仁罕、张公铎却真的送来了请柬,请他赴宴。左右皆劝不要前往,但孟知祥却道:“李、张二公岂是阴暗之人,莫听僧尼传言!”于是,故意连一个亲兵都没带,就只身前往李仁罕府第了。李仁罕后来听说此事后,对孟知祥大为感佩,叩头流涕道:“老兵只能尽死力,以报主公恩德。”此事传开之后,诸将对孟知祥皆心悦诚服,都愿意誓死跟从。

孟知祥、董璋同时上表,奏道:“两川闻听朝廷相继于阆中建节度使、增兵绵、遂二州,无不忧恐万分,不知圣上意欲何为?”李嗣源没有解释,只是遣使对二人大加抚慰。

董璋担心安重诲心腹武虔裕窥探东川,上表奏请以武虔裕兼东川行军司马,安重诲为了稳住他,就答应了他。然而,武虔裕一到梓州,董璋就把他软禁了起来。武虔裕无奈,只好按照董璋所说照办,接连向安重诲致书,说孟知祥居心叵测,意图谋反,而董璋却忠心耿耿,完全可以信用。安重诲见是武虔裕所说,竟然就信以为真了。

如此一来,李嗣源与安重诲的看法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李嗣源认为,孟知祥与董璋都有异志,尤其是董璋,最不可信;安重诲却认为,孟知祥最为可疑,倒是董璋对朝廷颇有忠心,当倚重董璋,以防备孟知祥。

自此之后,董璋每有奏请,安重诲总是尽量满足。

定州平定后,除了两川有些隐忧之外,李嗣源见国内初见承平之态,很想从根本上对国家进行整治,意图使百姓们尽快富足起来。自从他与安重诲君臣之间有过一段不快之后,他常常暗夜静思:自己原本一介武夫,斗大的字认不了一升,,是个不折不扣的“白丁皇帝”,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单有安重诲这样的心腹勋臣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倚重一些真正博学多识的文臣能吏。于是,他便经常主动地宣召冯道、赵凤、和凝、李愚等人入宫,与其探讨治国之道。

冯道认为:“民以食为天,要想富国,必须先富民,要想富民就必须大力推行农耕。”

李嗣源深表赞同,让他赶快制定奖励农耕的国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