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强臣(2 / 2)

唐朝下的蛋 王澄明 2130 字 2022-11-23

安重诲如此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人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但又慑于其权势,尽皆敢怒不敢言。安重诲四五年间,独当大任,近卫、贵戚、妃嫔、宦官等没有一人敢干预政事。但朝野之人私下里都认为物极必返,安重诲早晚必有倾覆之祸。

捧圣军使李行德、十将张俭见安重诲越来越嚣张,竟连皇帝都敢欺辱,皆有些愤愤不平,经过一番谋划,决意拼死也要帮天子消除这一巨患。他们认为,“主上肯定早就有意罢黜安重诲,只是没有把柄。要想扳倒此人,唯有谋逆大罪才能让圣上动手。”二人遂趁着李嗣源看望朝廷宿卫军的良机,密奏道:“据枢密承旨李虔徽的门客边彦温说,李虔徽曾告诉他:‘重诲私自招募兵士,制造盔甲、兵器,说是要亲自伐吴,并与淮南细作私相往来,还将占相者请到家中为其算命。’”

李嗣源当即召安重诲问道:“朕听说,卿培植心腹,私买兵仗,想要亲自征讨淮南,可有此事?”

安重诲惶恐万状,奏道:“兴师命将,唯有圣上能自行裁决,臣有何胆,敢如此僭越?一定是有奸人构陷,臣愿为陛下查明此事。”

安重诲的这一回答,李嗣源根本不信。可是,李嗣源咨问了几位朝廷重臣,又让左右亲近之人去考察,却都众口一词,为安重诲辩解,就连侍卫都指挥使安从进、药彦稠都说道:“此乃奸人想要离间陛下勋旧重臣。安公跟随陛下三十多年,好不容易才有如此富贵,何苦要谋反呢?臣等愿以宗族担保。”

李嗣源这才怀疑李行德、张俭诬告。

安重诲一再追问“是何人构陷重诲?”李嗣源不想说出李行德、张俭,只得说是边彦温之言,安重诲当即叫来边彦温当庭对质。边彦温看出了此事的蹊跷,他担心皇帝会牵连其中,便将一切事情全都揽在了自己身上,说道:“哪有此事?皆是为臣看不过安重诲跋扈,故意编排的。”

李嗣源只得将边彦温斩首,对安重诲温言慰抚。

后人有诗赞边彦温道:

强臣非奸邪,圣明日偶昏。

大忠边彦温,舍身为国稳。

安重诲得理不饶人,必欲找出诬陷之人,竟连上三表请求辞去军机要务,李嗣源没有答应,说道:“朕对卿毫不怀疑,朕已经将诬告者杀了,卿为何还要如此?”

安重诲道:“臣出身贫寒低贱,蒙陛下恩宠,才得如此高位,却被人诬以谋反,若非陛下圣明,臣早就被灭族了。不过,臣总是才薄任重,担心早晚难以抵挡浮言,请陛下能赐给臣一座藩镇,以保全余生。”

李嗣源不答应,安重诲却累次强求,李嗣源生气了,怒道:“你要走便走,朕也不愁无人辅佐!”

前成德节度使范延光劝李嗣源将安重诲留下,并说道:“重诲若离开,谁能替代他?”

李嗣源道:“爱卿难道就不行吗?”

范延光惶恐道:“臣受陛下驱策时日尚短,何况才能远远不及重诲,怎能当如此重任?”

然而,李嗣源最终还是将范延光任用为了枢密使,至于安重诲如何安排,李嗣源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只好遣武德使孟汉琼前往中书商议安重诲一事,冯道言道:“诸公若是真爱安公,确实应该解除安公枢务要职。”

赵凤连忙道:“冯公失言了。”随后即上疏奏道“大臣不可轻易调动。听说近来有奸人诬陷大臣,动摇国家柱石,圣上须得严惩。”

李嗣源无法,最后不得不将李行德、张俭、边彦温三家灭族。至此,李嗣源与安重诲君臣之间的第二次风波,才终于平息。

不久,洛阳突然来了一队奇怪的客人,为首之人竟是契丹东丹王突欲!

突欲因没能继位为契丹天皇王,整日里闷闷不乐,几经思量之后,便率领着四十名亲兵离开了东丹。他们乘坐着一艘大船,自扶余出发,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方才在登州登岸。登岸之后,突欲回望大海,知道他此生恐怕再也难以回到契丹了,遂命人将一颗大树破开,大书了二十个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自此投外国。

突欲一行弃船乘马,赶到了洛阳。李嗣源大喜,先赐其姓为东丹,后赐姓李,更其名为慕华,随后又赐在定州所俘“契丹直”众人以姓名,如:惕隐为狄怀惠,抯列为列知恩,则剌为原知感,福郎为服怀造,竭失讫为讫怀宥等,以李赞华为滑州义成军节度使。

夏鲁奇奏称,庄宗虢国夫人夏氏自从投奔自己以来,一直没有归宿,李嗣源此时便将其赐婚给李赞华。

契丹人喜欢喝人血,李赞华左右姬妾经常刺其臂让李赞华吮吸。李赞华为人极为粗暴,左右之人,小有过失,即挖眼、割肉。夏夫人自小生活在宫中,哪能忍受得了如此凶残,多次请求离婚,李嗣源却一直不准。

不过,李赞华虽然为人凶残,但却极为好客,还能绘画,也喜欢读书。李赞华从契丹带来了数千卷契丹书,宣徽北院使赵延寿常常借去阅读。赵延寿发现,契丹医书、医经,果然与中国大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