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峻被贬之后,郭威担心邺都留守王殷会有疑忌,连忙命王殷之子尚食使王承诲去见王殷,将王峻前后得罪的情由向他解释清楚。
王峻到商州后,心中郁郁不乐,仍是牢骚满腹。不久就得了腹疾,郭威听说后,大为担心,特意让王峻之妻前往探视,让他好好养病。不想,王峻的病情却越来越重,不久就病逝了。
王峻出身贫寒,后梁贞明初年,相州节度使张筠因爱其聪慧善歌而养之,后又赠送给赵岩,两朝败亡后,他又投靠了后唐三司使张延朗。张延朗被石敬瑭斩杀后,他又投靠了刘知远。刘知远即位后,以其为内客省使,后随郭威起兵反汉,终因辅佐大功而位居机要之位!不想,他却日渐骄狂、猜忌,意欲把持朝政,致令宽容温和如郭威者也不能相容,后人叹道:
得志千条路,志得路一条。
树高风霜侵,兰幽芬芳渺。
伴虎知虎威,伴君威难晓,
多少功高者,身死因功高。
王峻一死,郭威当即让枢密副使郑仁诲把柴荣替回了大梁,以其为开封尹,进爵晋王。
郭威即位以来,一直秉持宽政养民的德政,朝内又有范质、李谷等贤才的辅佐,再加上边境无战事,境内又没有大灾,因而,才两年不到,国势既已大振。国有仓储,民有余粮,安宁平和,兵威甚强,中原渐成兴复之象。然而,同一天下的淮河之南,此时,却正遭受着百年不遇的大旱,不但水井、水泉全都干涸了,就连常年奔涌的淮河,水都浅得连脚面都没不上了。饥民们实在熬不住了,皆纷纷趟过淮河,逃往中原。沿淮周兵见过河的南唐饥民太多,担心生乱,便上前阻止。不想,饥民们此时什么也不顾了,竟群起反抗,与周兵打了起来。
消息报至大梁,郭威说道:“周唐百姓都是一样的,身为人主,怎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饿死呢?”于是下诏,允许南唐百姓过淮河买米,并严令不得以高价卖给淮南百姓。南唐百姓大喜,纷纷从淮河之北将米粮运往淮河之南。到了后来,甚至还有商人特意在淮河之南岸修建了一些仓库,百姓用不了的就供给了南唐军士。郭威听说后,又下诏,只准许南唐百姓以人畜背米过淮河,但不准用舟船、车辆运载。
此事自然引起了南唐朝廷的不安,就连普通士子都感到了危机,一位叫做邵棠的秀才上书南唐朝廷道:“近来草民游访淮河两岸,到处都听到百姓们赞誉周天子,说周天子温良恭俭,勤修德政。我国之兵新近又败于潭、朗二州,草民担心,周天子迟早会发兵南征的,请圣上早作准备。”
李璟深以为然,便又重新启用冯延巳为宰相。
王逵等十指挥使攻占长沙后,刘言大喜,任命王逵为武安节度使、朱全琇为武安节度副使、何敬真为静江节度副使,并准许何敬真、朱全琇与王逵一样,兴建衙署、建置牙兵。如此一来,长沙城内一下子就有了三座节度衙署,三座衙署皆各自发布军令、政令,诸将、官吏、百姓哪能分辨得清该以谁家为准,长沙一时政出三门,混乱不堪。每次宴会,诸将也没有上下尊卑之分,纷杂吵嚷,就如同集市一般。不过,却有二将对王逵一直尽下属之礼,一位是张文表,一位是周行逢。同样地,王逵对二人也极为信重。
没过多久,王逵对长沙“一城三衙”的局面极为不满,就与何、朱二人发生了争执,何、朱一气之下,就回朗州去了。
何敬真、朱全琇回到朗州后,竟到处串联,意欲起兵征讨王逵。刘言本来就对王逵有所疑忌,一见二人如此,却误认为他们是王逵指派来对付自己的,便一面想方设法赶走二人,一面打算发兵征讨王逵。
王逵闻听刘言要征讨自己,不禁大为忧惧,忙召周行逢、张文表商议对策。周行逢道:“刘言一向与我等不一心,何敬真、朱全琇又不愿意在王公之下,但他们也不愿为刘言之下,周某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此二人与刘言联合起来对付王公。周某听说,刘言不但疑忌王公,他对何、朱二将也很不放心,王公正可设法先将此二人除掉。一旦何、朱二人不在,再对付刘言就好办多了。”
王逵一听,当时就面露喜色,说道:“如此说来,周公定然已有办法了,请周公帮助我清楚凶党,事成之后,王某将与周公共同治理潭、朗二州!”
三人正在商议之时,突有军使来报,说南汉兵正在北侵全、道、永三州。周行逢一听,当即心生一计,说道:“周某这就前往朗州去劝说刘言,让他派遣何敬真、朱全琇发兵迎战汉军,待二人路过长沙之时,我等再设法除掉二人。”王逵大喜,当即同意了周行逢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