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王殷刚被押出大梁,郭威便又下诏,赐王殷自尽。
“圣明仁德”的郭威如此莫名其妙地对待自己,王殷心中很是不服,临死之前,执意要见郭威,中使说道:“陛下已然重病,王公见陛下也无用,难道王公还不明白您所犯何罪吗?”
王殷恍然大悟:“王某明白了,王殷不死,天心不安呢!”说罢,即自缢而死。
郭威随后在诏书中说道:“念王殷有大功于国,罪在王殷一人,其家人子女一概不问。”并让澶州节度使郑仁诲前往邺都安抚,不想,郑仁诲一到魏州,就把王殷之子给杀了,而且,还将其家属迁往了登州。郑仁诲此举,令朝野一片哗然:有人传说郑仁诲是因为贪图王殷家财,才这样做的;但也有人认为,若没有郭威授意,郑仁诲哪有这个胆量?
其实,郭威如此做法,柴荣是明白他的用心的,心中虽然感激,但却并不赞同,遂趁探视之机,对郭威言道:“天下人皆传扬父皇乃数百年未有之圣明仁德之君,儿臣观满朝重臣也都是贤良之臣,父皇一定要保重龙体为天下百姓谋求更大的福祉啊!”
郭威知其用意,从柴荣的眼神中,他看出了柴荣对于驾驭朝臣已很有信心,心中大感宽慰。这才收起了杀心——毕竟他其实并不想落个杀戮功臣的恶名!几日后,他的病势更加沉重了,就在他昏昏沉沉之际,突然想起了一事,赶忙遣人将柴荣召至病榻前,对柴荣说道:“父皇心中还有一件事情未了:二王诛除之后,你的前路也就基本铺平了。不过,还有一人,仍是朕的一个心病。”
柴荣问道:“不知父皇所指何人?”
郭威道:“朝野间一直流行一句谶言,说是‘赵氏当为天子’,不知你听到没有?”
柴荣道:“有所耳闻,不过此乃虚妄之语,怎可信以为真?”
郭威道:“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当年大军入大梁之时,诸军剽掠,人称‘赵童子’的赵凤曾手持弓箭于怀忠里巷口,里中之人皆赖以保全。后来,里中人为了报答他,给他送去了不少金帛,据说门口堆积得如丘陵一般,但赵凤却说道:‘我岂是求利者!’竟将财物全都还给了人家。朕观此人才略度量,很可能就应在此人身上,应当及早除去!朕不想让你承担恶名,本想亲自动手,但朕病势沉重,已无法亲为了,此事只有你自己想办法了。”
柴荣道:“一国之主乃天命使然,岂是一句谶语所能改变的。再者说,上天若真是让赵氏之人做天子,天下姓赵之人多了,我们总不能全都杀了吧?儿臣听说,大唐僖宗年间,罗尊者曾对宰相王铎暗示‘朱姓之人当为天子’,王铎当时以为是朱暄,结果却应在了朱温身上……”
“是啊,此事最后还是应验了呀!”郭威拍手道,“所以不能不防啊!”
柴荣道:“既是天命,就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儿臣认为,天子之责就在于富民强国,能做一天人主,就只管尽自己所能,何必去管身后之事呢?”
郭威见柴荣执意不杀赵凤,不禁大为生气,怒道:“朕还不是为了你!难道你要抗旨不成?”
柴荣大惊,说道:“父皇不必动怒,儿臣遵旨就是了。”
柴荣虽然不愿,但还是暗地里让人诬告赵凤谋反,将赵凤锁拿到了御史府,随后就以谋逆大罪将其斩杀了。
郭威病势日渐加重,占星者言道:“镇星在氐、房之间,若将京师迁往郑州、宋州,或者散财求福,或许可以避灾。”但郭威却认为迁都耗费太巨,不可轻动,散财倒还可以,故而决定举行郊礼,赏赐诸军。然而,由于他身体极为虚弱,举行郊礼大典时,许多典仪都省略了,而且大多重要典仪都是由晋王柴荣代为施行的,郭威本人只是瞻仰、致敬而已,甚至于进爵、奠币等重要仪典,他也无法亲力亲为。
大典过后,郭威特意颁下诏书:大赦天下,改明年为显德元年,加封晋王柴荣兼侍中,掌管内外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