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不倒翁(1 / 2)

唐朝下的蛋 王澄明 1865 字 2022-11-23

柴荣亲自指挥各军围攻太原,但太原城实在太坚固了,急攻了二十多天,仍是不能破城。柴荣无奈,只好传令各军封锁围城,意欲待太原粮尽力疲,再伺机攻取。然而,天公却不帮忙,一连下了十几天的大雨,此后又阴雨连绵,竟有二十多天见不到日头,致使周军营寨内外,到处都是积水、烂泥,军帐之内更是潮湿不堪,好多军士都染上了疫疾。同时,由于山道湿滑、土路泥泞,粮草输运变得更加困难了,各军别说是一日三餐了,就是每日一餐都很难保证。于是,众将士皆有了归意,就连柴荣,都有些动摇了。

柴荣对张永德道:“太原虽然坚固,但毕竟是孤城一座。我军虽然困顿,但毕竟是以全国之力来对付一城,一旦天气转晴,平定太原只在朝夕之间。朕担心的是辽军,一旦辽人南来,情势将会大变。”

张永德深以为然,恰在此时,代州的桑珪押送来一人——此人正是北汉枢密直学士王得中!原来,王得中从辽国返回后,因太原被围,只好留在了代州。桑珪杀死郑处谦后,便把他囚禁了起来,直到此时,才把他送至柴荣大营。

柴荣久闻王得中之名,一见面,即令左右将其释放,并奖赐给他玉带、宝马,然后才问道:“辽兵何时到来?”

王得中答道:“臣的使命只是为杨兗送行,契丹发不发兵,王某并不知道。”

柴荣半信半疑,便暗暗给张永德使了个颜色,让他去安置王得中休息。张永德会意,出帐之后,就对王得中诈道:“辽主明明答应发兵,王公为何不以实相告?一旦辽兵到来,王公就不怕天子治罪吗?”

王得中叹道:“王某食刘氏俸禄,又有老母在太原城中,若以实相告,周人必会发兵占据险要。若如此,家国两亡,王某独生何益?与其如此,倒不如杀身以全家国!”

张永德当即将王得中拉回了大寨之中,向柴荣禀明情由。柴荣大怒不已,本想将王得中碎尸万段,但又感念他一片忠心,便令人将王得中缢杀了,给他留了个全尸。

辽国大军既然来援,天气又是久雨不晴,一时之间,太原已是无法攻取了,柴荣终于决定大军班师。

时为同州节度使的药元福提醒道:“俗话说,进军易,退军难,陛下既然要退军,就必须考虑周详了。”

柴荣道:“朕也明白这个道理,正在考虑万全之策呢,药公既然提了出来,想必已有熟虑,此事就全权委托给药公了。”

药元福领命,亲自率后军列阵殿后。

周军随即大举南撤,北汉军果然出兵追击,却被药元福率军击退,大军得以全军而还。然而,药元福毕竟只是军将,对于军事,他考虑的很仔细,却对于军事之外的其它事情,他却没有考虑到。大军南撤,事先又不向军士们说明,致使军中流言很多,士卒们皆惊慌不已。士卒之间,甚至于各军之间,竟为了财物互相争执,有些甚至还动起手来。一时间,周军一片吵杂混乱。北汉百姓及之前投诚的一些将吏看在眼里,心中不免大为失望,之前所夺得的北汉州县也都相继丢失,柴荣新任命的刺史等官吏也都被赶走。

代州守将桑珪既已背叛北汉,此时又不敢降周,只好依城自守。不久即被北汉兵攻破城池,桑珪自刎而死。

然而,周兵的退去,并未让刘崇感到一丝丝兴奋,反而让他更加忧惧。高平之战让他看到了柴荣的英武、周军的强大和辽人的难以依靠,不免有些绝望,他对刘承钧叹道:“国恨家仇看来难保了,如今看来,能保住河东就已难上加难了,要想报国恨家仇看来已是遥遥无日了!苍天啊,你为何如此对待我刘家啊?”

刘承钧一再劝慰,但刘崇却日日长叹,时时咒骂,不几日就病重而死了,享年六十岁。

刘承钧连忙遣使者向辽国告哀。辽主遣骠骑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刘承训册命刘承钧为北汉皇帝,更名为钧。

刘钧为刘崇次子,自幼好学,尤为擅长书法,为人孝顺谨重。继位之后,勤于为政,罢兵息战,爱民礼士,致使境内渐渐安定了下来。刘钧每次上表辽主,自称为男,辽主则称其为“儿皇帝”。

柴荣回到大梁后才知道:太师、中书令冯道逝世了!

冯道为人至孝、清俭、宽弘,很少有喜怒哀乐,历任五朝,三入中书,任宰相二十多年,先后侍奉过八姓十位天子。朝代更替,山河频转,冯道却山岳不倒,富贵不变。然而,当柴荣决定御驾亲征之时,他一时没有忍住,竟然当面顶撞了柴荣。事后,他大是后悔懊恼,当高平的捷报报至大梁后,他更是悔恨不已,对其子冯吉言道:“为父一生谨慎,从不与人争执,不想老了老了,却与人争执了起来,而且还是与当朝天子争执!为父真是追悔莫及啊!”自此之后,他又忧又惧又羞又悔,竟然病倒了,而且病逝日渐加重,不久就不治而死了,享年七十三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