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的许多村落,至今还传承着一种民间风俗,红白喜事都要摆上一桌酒席空着。有些人家,连三餐吃饭都要多摆上一副碗筷。这种风俗传说是为了留念徽州一位传奇人物鲍禄大将军。
“徽州出鲍禄,起源赖布衣”。话说江西定南县凤山岗(今定南杨梅村永枫岗)出了一个奇人叫赖布衣,原名赖风冈,字文俊,(约公元1101年——1170年),智力超群,过目成诵,七岁时已熟读诗书,九岁中秀才,精通堪舆之术,南宋建炎年间(1130年)拜为国师,成为一代神相;一日,秦侩传令赖布衣到相国府,命赖布衣为圣帝寻得龙穴,等到事成之后,再通知他前往勘察。赖布衣早看出秦侩之相为奸臣,一听便知此人有篡夺王位的野心。由于秦侩在朝中权大势大,遂不好拒绝,故而拖延。秦侩那是等闲之辈,“赖布衣会坏我大业,定要将他处死。”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诬构岳飞谋反罪状,实为谋杀岳飞。一日文俊应召上朝,宋高宗问之:“赖卿,近来天象如何?”文俊曰:“臣观天象,有乌云冲紫微而来。助星左輔将划天而过。”秦桧殿告文俊:“朗朗天空,紫微高照,何来乌云冲紫微。有妖传岳飞为左輔,文俊含沙射影,心怀叵测。”高宗不悦,令文俊退下。文俊观其变,出殿后离开了京城,成了朝廷通辑的逃犯,实为秦桧追杀。
为躲避秦桧追杀,赖布衣游走江湖,流落民间,足迹踏及大江南北。以风水术扶危济困,助弱抗强,成了风水大师,“先知山人”。许多神话流传甚广。赖布衣游说九华山,筹建“慈殿寺”,只是神话之一。
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来九华山,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新罗国僧人金乔觉(696年-794年),来到九华山,见此处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白天或打坐于云雾缥缈的岩石之上,垂眉闭目一心修禅,或云游山间,陶冶于山山水水;夜晚就坐于山洞,或秉烛夜读或开悟于心。在其苦修至唐至德年间,九华山下的青阳县绅士诸葛节率众乡老于九九重阳登山时,在山洞中发现了这位苦修的金乔觉,见状感激涕零,下山后便筹资在金乔觉杯渡茅篷的旧址上建造寺庙,请金乔觉入住,这便是最初的化城寺。金乔觉入住后,立下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并广收门徒,垦荒造田,修建蓄水池,僧人农禅并重。现在化城寺前的放生池便是以前的灌溉蓄水池。建中初年间(公元780年)池州郡守张岩,为敬仰他崇高的道德,上奏德宗皇帝正式勉建寺院。贞元十年(794年)乔觉99岁结跏趺坐圆寂,肉身安在石函中。经过三年的时间,徒众们开启石函,发觉肉身没有丝毫损坏,而且颜貌如生无异,于是举舁肉身迎入神光岭宝塔,被赞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到了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年间,化城寺已是第七代主持惠空禅师,惠空禅师在九华山僧人“农禅并重”禅念基础更进一层,“农禅武并重”。
话说金钟10岁时,沿路乞讨来到九华山化城寺,惠空禅师见金钟虽衣着破烂,但器宇不凡;问其身世,金钟痛诉金兵杀父母、烧房屋、自己成了孤儿,到处流浪的悲惨遭遇。惠空长叹一声,黯然落泪,将金钟收为关门子弟。每天早晨,少年金钟跟着师兄们打扫寺院。寺殿前后有四进,面阔五间;分门厅、大殿、后进和藏经楼。分布在三个台基之上,三个台基依次递增,一个比一个高。山门前台阶下矗立着一对宗代石狮,一直为地藏王菩萨守门护法。走进山门是门厅,和门外平地构成第一台基,再上九级台阶即是第二层台基。在这层台基之上,是化城寺最主要的礼佛建筑,即大殿,为化城寺的重心所在,最后是后进和藏经楼,建筑在第三个台基上,比第二台基高出九级。一天,惠空禅师一行外出讲经,小和尚们晨扫后自由活动。打扫到藏经楼,众师兄都去玩耍,金钟见藏经阁顶多灰尘,便爬上阁顶清扫,无意中触动了一块阁板,见阁层内有一本武学秘籍《慈悲哮》;来寺庙5年,甜酸苦辣,金钟不但掌握了九华武学基本功,学到了一些书字,更是懂得深思熟虑,便将书藏起来。九华山僧人,有了一定武学基础后,开始学习九华山独家武学“九华十八招”。它是九华山第六代掌门慧成禅师尽一生心血所创;晚年传授给惠空禅师。一天,惠空禅师观看弟子们操练“九华十八招”,发现金钟使出不同招式;招招高明,不像是学练失误。惠空禅师将金钟叫到方丈问之;金钟跪拜在地,向恩师道出得到秘籍《慈悲哮》偷学的过程。从怀里拿出《慈悲哮》献给师父。惠空禅师摇摇头:“徒儿得仙僧师遣学,应是天意。天意如此,师父罚你去思过峰。没有师父之命不得下山。”思过峰在化城寺后的最高峰,第四代掌门将其改造作为化城寺惩罚犯过弟子的地方,所以取名为思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