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图穷(中)(1 / 2)

兴唐 午后方晴 2276 字 2022-11-24

“我忽然明白为什么魏元忠上书进谏,要斩薛仁贵了。”看着邸报,李威说道。

薛仁贵是将才,整个大唐象薛仁贵这样的将才,无非就是刘仁轨与裴行俭。要么后起之秀黑齿常之,但也逊色一筹,并且是一个百济人,用起来肯定没有薛仁贵好用的。

无论在南诏,或者在青海,李威对薛仁贵很是客气。与后世的评书无关,的确是帅才。特别是这段时间名将纷纷凋零之即。可是薛仁贵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为什么说突厥人不堪为患?反正没有关系,打败了只要一投降,还会做官拜将候。很不公平的做法,可是作战时,有的人就会想到投降这条后路。薛仁贵与曹怀舜这种做法,与此类似。以后诸将纷纷仿效,这个战争还怎么打下去?

但李威迅速将邸报放了下去。

这一战,唐军虽大败,折伤惨重,可主力军队还在,同时阿史那伏念作战时犹豫不决,也能看出来,他畏惧唐朝,另外有私心,想保全手中的军队。是巨大的漏洞,裴行俭不会不利用。再说,要等比粟军队南下,还有一段时间的,送信到漠北,相互通信,漠北各部要召集商议,再出动大军,最少还有数月时间,会让裴行俭从容地将这个漏洞扩大化。

安心地将手中的书卷最后一个字写了下去。

这是李威抽了空,编著的《初等数学》,说了一些代数与几何的知识,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初一初二水平。放在这时代,已经很不易了,就是亚里士多德在世,也编写不出来。

将这本书装订成册,然后与其他几本书挪在一起。是那些传教士翻译的西方书籍,翻译了许多本,大多数是关于宗教的,直接让李威扔到拉圾篓子里面。只留下一些自然科学的书。

说道:“来人哪,将这几本书送到国子监,准备刊印成册。”

数学有可能受到重视,但这几本自然科学的书,未必有几个人去看,先印刷出来,放在哪里,总归有人去看,看了就会有喜欢的人去钻研。主要自己没有笼起整个军国大权,不能急于求成,争议的事也没有必要多做。这是做提前准备的。

太监领命下去。

李威站起身来,走到偏殿,是狄蕙与狄好的住处。

两人都快到了临盆期,李威过来看看。不仅她们到了生产期,杨敏终于如愿以偿的怀了孕,这个让武则天很不喜欢的。但李威喜欢,后宫之中,有了李潞李湟四个子女,再加上没禄氏那个小赞普,三个肚子里怀着的孩子,就是八个了。赶不上祖父与曾祖父,子女四五十个,但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会超过父亲。

四月牡丹花正是开放的时候,东宫也种了许多牡丹花,开得姹紫嫣红,万般的娇贵。

嗅着牡丹花带来的芬芳,跨进了大殿。

却看到裴雨荷坐在正中,在向狄蕙央求着什么,狄蕙脸上犹豫不决。看到了李威进来,裴雨荷立即闭上嘴巴。

“在说什么?”

狄蕙没有回答。

“难道不能告诉我吗?”

狄蕙还是没有回答。

李威只好看着裴雨荷,裴雨荷忽然伏了下来,说道:“陛下,恕罪。”

“恕什么罪啊?”李威奇怪地问。

在后宫中裴雨荷不是佼佼者,但安静省事。虽然无子,可她位于中宫,却会减少许多争执。

裴雨荷忽然哭泣起来。

“别哭,有话好好说。”

“陛下,臣妾侍奉陛下多年,一直无子,臣妾心中很担心。因此央请狄才人,若是产下一子,能不能让臣妾抱为养子。”

各大世家中经常这么做的,有的主妇没有生育能力,直接将小妾生的儿子抱回来当作自己的孩子。小妾还不敢作声。皇宫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不过李威来了一个平均制,裴雨荷不敢强来。

但这数年下来,也不是没有恩宠。相反,自从去年起,有意恩宠的次数比其他诸女多。然而肚子里一直没有动静,裴雨荷担心了。其他的几个女子皆是头胎,只是狄蕙是二胎,前一胎又生了一个男孩,所以动了这份念头。

“你知道为什么狄才人没有同意吗?”

“臣妾不知。”裴雨荷自己也在纳闷,来到这里,求了大半天,狄蕙就是不松口。虽看似自己从狄蕙手中抢走一个儿子,但不是如此。以狄蕙的身份,就是江碧儿的儿子能做未来的皇太子,也不会轮到狄蕙之子。可做了自己的孩子后,以后就是强力的夺嫡者。若是以后登基,狄蕙多少能沾一些光。为什么不同意呢?

“我正是年当益壮之时,你岁数也不大,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远,万一你有了孩子,狄才人之子如何自处?”

“那是一样的。”

“不一样。不要多想了,你性格安静随和,我很喜欢,不要多想,你在后宫之中没有人动你的位置。若想得多了,并付诸于行动,后宫必然多事。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那么不但是你,会有他人都随着卷入。”

没有明说,给裴雨荷留下了面子。

“是。”裴雨荷低下了头。

在东宫中智慧不是最高的一个,可李威话外之音,还是能听出来的。

但李威很不喜,这个苗头出现是很不好的。

……

这只是一件小事,上阳宫中李治正在与几位宰相商议北方的事。身体好了起来,看到儿子似乎没有动静,大把大把地将政权往回收。

有的大臣认为是对的,太上皇才五十来岁,若没有病,正是人生中智慧最闪光的时间段,身体好了,应当以太上皇为主。若是太后,也许能反对反对。有的认为是错的,太上皇虽然病情略略康复,可是就象神经病一样,时好时坏,不好掌握。况且有几个重臣更知道李治这个病看似康复,却是在回光返照。

你也要为唐朝将来着想吧。

皇帝到了而立之年,心智已经成熟,又经达大半年的磨练,按照道理,顺理成章地完成政权交接。就算你身体真正好起来,眼睛也看不清楚文字,奏折还是太后在批阅。这不是纯为将来留下来一个祸根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