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新时代 第188章 身在异国 (求月(1 / 2)

共和16年,西元1927年10月4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圣安德修道院内,低沉缓慢的乐声配合着摇曳闪烁的灯光,庄严肃穆的气氛让人大气都不敢出。院长南文主教面前跪着十名虔诚的信徒,他们通过了修道院数月的生**验,已获准成为本笃会的新修士。此刻,南文主教正为他们举行“更衣礼”。

本笃会是天主教中称得上最古老的一支教派,它以清苦简朴和顽固守旧闻名于世。它向来不重豪华的礼仪,但是这天,修道院却破例接待了许多显赫的来宾。在一旁观瞻的人,除了比利时天主教重要的神职人员外,还有一些比利时人和中国人,他们是当时的驻比利时公使、驻法公使、驻德、驻英驻葡萄牙公使、驻荷兰公使的代表,以及这些外交官的眷属们,其中甚至有国务总理的私人特使以及比利时外交部门的官员。

这群共和中国外交官们来到这僻静的修道院,是因为在这十个即将脱下凡装俗服的人中,有一个曾长期担任要职的中国人曾任共和中国国务院外交部外交次长,在中国外交史上参与签订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其后又与日本签署多条协约的陆徵祥,在共和中国外交史上,陆徵祥之名可谓是毁誉参半。

56岁的陆徵祥换上了黑粗布的修士服,原本单薄的躯体更显得瘦弱。他那剃得秃秃的小脑袋、干瘪的面颊和松弛的嘴角,使他显出与年龄不符的衰老和疲惫。从一副老式无框的圆眼镜后面,人们看到的是一对典型的中国人的小黑眼睛,那眼神里透着一种息事宁人、与世无争的柔顺。

在场的中外官员们各怀着不可名状的心情,沉默地、略带好奇地注视着眼前的中国老人。他们中有的人或许记得过去的陆徵祥,那位服饰华丽、举止典雅,带几分欧化味儿的外交总长,头顶礼帽,胸前挂满各色绶带和耀眼的勋章,依稀的山羊胡须颇有风度地垂到颔下,唇髭别致地微微向上弯着……这一切连同那含蓄而矜持的神情如今都已荡然无存了。

此时,陆徵祥那对喜怒不形于色的小眼睛里,似乎隐隐透露出忧愁和迷惘的悲凉。在这位修士虔诚、善静和仿佛知命乐天的面容。修道院的南文院长于更衣礼毕后,向十名新入会的修士致辞,最后来到陆徵祥跟前,对这位或许是本笃会历史上官阶最高的修士说道。

“阁下,这是您最后一次被称为阁下了。您进入修道院,并不意味着您已经中止自己作为凡世间的使命。从此以后,您在我们中间就是远东人民大家庭的正式代表了……”

而带着知命乐天式的面容的陆徵祥只是以点头做为回应。就这样,陆徵祥沉浮于宦海十多年后,绝弃了世俗,开始了他清苦的修士生活。他以近花甲之年同12个不同国籍的青年修士一起恪守院内教规,喝凉水,啃干面包,苦苦地学习拉丁文和必修的神学。

这位风云一时的共和中国外交部次长,脱下穿惯了的西装革履,穿上宽松的修士青袍,昔日向上翘的菱角胡和向下飘的诗人须都不见了。真可谓六根清净。甚至名字也改了,叫天士比德。以后人们不再叫他陆徵祥,而称他比德兄弟。

布鲁塞尔郊外的圣安德修道院旁林荫遮蔽,溪水潺潺,有一种世外桃园般的恬静与闲适。2年前,当德国的铁蹄踏上了比利时的国土,布鲁塞尔便失去了过往的平静,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巡逻的德国士兵,身着黑衣的党卫军,更是一个恐惧的存在,但在圣安德修道院附近却保持着一种难得的世外桃园一般的恬静。

为什么这里会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恬静,甚至于连路上都看不到巡逻的德国士兵和党卫军、盖世太保的身影,原因早在德军占领比利时后,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被任命为比利时军事总督之后,其对圣安德修道院的造访,即让居住在的圣安德修道院附近的比利时人明了了其中的原因,是那个次长修士的名声保护着这里。

“不要去打扰他的修行!”

法肯豪森在离开修道院后,曾经如此下达了命令,而且这个命令在一定程度上亦得柏林的认可,毕竟修道院里的那个中国人,不同于他人,他曾是中国外交部次长,与多位德**政要人保持着的不错的私谊,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德合作使得很多德**政要人,都和中国官员保持着良好的私谊。

当一辆的悬挂有共和中国国旗的轿车在圣安德修道院大门前停下时,附近的一些比利时人好奇的朝着汽车看了一眼,在被德国人占领的比利时,除去德国和他的盟友,中立国中享有高度自由的恐怕就只有中国驻比大使馆,对于中国人附近的比利时人大都心存好感,毕竟修道院的那位比德修士曾多次救下很多比利时,为让被德国人从监狱中释放被关押的比利时人,比利时国王和王后的求情交涉都被德国人拒绝,但往往那位中国修士出面的话,德国人却总会欣然接受他的求情,不少比利时人从各地赶来找这位中国修士,请他去找德国人,以救出被德军关押的亲属,而他似乎从来都不拒绝的别人的要求,总是以修士特有的慈悲之心,接受他人的请求。

前些天,当中国的春节到来后,附近的一些比利时人特意给比德修士送去了新年礼物,感谢他所做的一切,而现在当这辆中国大使馆的轿车停下后,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或许是中国大使来给比德修士拜年的。

狭小的修士小寝室显得有些阴冷,打量着眼前的这个环境,孙云勤望着半闭眼睛的老师,言中带着愧意,从老师进入修道院修行,自己根本没来看过老师那怕一次。

“老师,这里……您受苦了!”

“我是现在只是一个修士!清苦简朴的修行是我会的信条。”

已经71岁的陆徵祥腰背微驼,削瘦的身躯根本撑不起宽大的修士袍,半闭着眼睛的陆徵祥脸上并没有因一丝的情感波动,似乎来者根本不是自己最喜受的后辈,在外交部是自己一手提携着他。

“老师,这次我来比利时,给你带来了一封信!是总理给您的信。”

从衣内的口袋与出一封信,信上写有“比德修士亲启”。

“我是名修士,已经不问外事了!请您转告总理……”

陆徵祥刚要拒绝,话就被孙云勤有些不太礼貌的打断,这封信是总理的亲笔信,而在自己从德国来比利时之前,国务院曾发来密电,告诉自己必须要亲自把这封信送到老师这里,而且绝不能遗失。

“老师,请您看过信以后再做决定!”

老师说他不问外事已经久,但在中国对美、英宣战之后,他不是仍然主编《益世报海外通讯》,向欧洲人介绍中国对英美两国宣战的目的,呼吁世界人民支持中国为谋求亚洲独立,解放亚洲列强殖民地的“自由战争”。

“我们中国为求亚洲民族生存而战,也为保存亚洲文化和文明而战,我们中国是在为全世界的公义和自由而战,而非为谋求领土扩张而战。”

老师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放下中国,谁又能真的放下呢?他或许可以在修道院内避世,但心中对祖国的热爱却是无法改变的,无论在任何时候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望着离开修道院的中国官员,南文进入比德修士的那间并不宽敞的小寝室内。作为修道院的院长,在某种程度上南文对眼前的这位兄弟心存些许感激,在布鲁塞尔其它修道院被德军征用改为军营修士流落街头的同时,圣安德修道院仍然可以保持一方静土,即便是德国人对眼前的比德兄弟同样非常尊重。

“比德兄弟,是什么让你心难安宁!”

尽管不知道他们之前谈了什么,但南文一进屋后还是感觉到了陆徵祥的变化。

“中国!”

陆徵祥吐出了两字,实际上从中国向美、英两国宣战之后,远在欧洲的陆徵祥再也无法心如止水。他之所以成为修士,除去妻子的逝世和当年的枪击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遵循恩师许景澄的遗训。

恩师曾教导自己:“欧洲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武力。亦不在于它的科学,而在于它的宗教。在你的外交官生涯中,你将有机会观察天主教。料将来有朝一日,你结束了外交生涯后,可能有机会进入这教会,成为这教会的入门弟子,遵守教会的内心生活,从而掌握其中的奥秘。当你掌握天主教会的核心力量后,你要带回给中国。”

而自己一直牢记恩师的教诲,并未忘记自己的祖国,正因如此,当祖国对英美宣战之后,在忧心之余,才会以木兰为笔名,向欧洲人介绍这场正义的“亚洲独立战争”,尽管自己并不愿意看到这场战争的爆发,但作为中国人,远在欧洲能做的就是向欧洲人介绍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从而让他们理解中国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

“中国占去了你一半的心。”

南文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比德兄弟永远无法放下对中国的怀念和热爱。

陆徵祥并没有说话,但伸出三根手指。

南文主教明白了。

“中国占去了你四分之三的心!”

陆徵祥点了点头,然后又闭上了眼睛。

当年自己离开中国遁入空门,除去对亡妻的思念、遵从师导之外,遭受爱国青年的枪击更是最主要的诱因,青年学生枪击自己后,国内报纸对青年学生的行为的争论,甚至于法学界都呼吁从轻处理。报纸广播等社会舆论一致对爱国主义青年表达同情,对自己这个汉奸切齿痛恨,谓其卖国媚敌死有余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