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机遇就是全球性的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
以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为代表的东南亚经济(包括韩国),从七十年代开始迅速崛起,实际是全球性的第三次产业转移所致。
即使到国内改革深化之后的九十年中前期,东南亚地区所承接的外商投资总量,是远远高于国内。
不过,东南亚狭窄及分割成十数个国家及地区的市场,很难有效的消化这么大量的外商投资,过多的外资堆积到金融、房地产领域,导致大量的泡沫产生,这也是这次亚太金融危机产生及爆的根源。
相比较之下,中国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完整市场,经济制度改革也进行近二十年,即使为人所垢病的应试教育体制,也为中国储备了大量的技术性人力资源,有着比东南亚地区好得多的承接外商投资的条件。
如果说第三次产业转移及经济全球化还要继续深化进行下去,那中国大陆则必然是最佳的,比东南亚及南亚印度及非洲、南美洲地区优越得多的承接地。
甚至此前转移到东南亚及南亚一些欧美及日韩企业,包括东南亚的当地企业,都极有可能选择二次转移。
在亚太金融危机继续往深处动荡之际,这种认识也逐渐的深入人心,很多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的取得这种共识。
长青集团将其在泰国、马来西亚的制造基地,往新浦搬,不过是稍稍领先了一小步而已。
在这种情形下,沈淮要想在产业转移的浪潮里,为地方经济、产业展争取到更多的转移产业份额,要想为梅钢拉拢更多的合作盟友,为梅钢的展,确立更雄厚的区域产业基础,霞浦的招商引资工作,就必须是不断的加强再加强,而非停滞展,更不能削弱。
沈淮手底下能用的人手,赵天明、戴泉、宋晓军、王卫成等人,几乎都把精力扑在这一块,而在香港及东南亚,宋鸿军等人的主要精力,也放在这一块上。
胡家及金石融信与计经系,这么深入的参与淮海湾经济产业展,是沈淮早初所没有预见的——这使得淮海湾的整体开,比沈淮预计的要早好些年。
这对东华,对淮海省也是好事。
淮海湾整体开启动得越早,对承接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就越有利,深度及广度将更大。
东江证券案,徐沛、李谷不是看不到将赵秋华他们一举掀翻掉的可能,但大家都保持着克制,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就收手。
包括淮海融投的成立,也让赵系参与进来,沈淮代表梅钢系让出那么大的利益,说白了大家心里都清楚,保住大局才是大家最大的利益。
不过,沈淮此前一些的规划,就需要适时的进行调整。
至少在沈淮的计划里,靖海公路的扩建,本应该会拖上两到三年才有可能实施,但现在实际已经由淮海融投负责牵头,进入前期筹备阶段。
靖海公路扩建,往大里说是要进一步的打开沿淮海湾区域竖向的交通瓶颈,而就对霞浦县的工作来说,就必然牵涉到沿靖海公路两侧、霞浦旧城区西片的改造。
这一点又远远早过沈淮之前的计划。
沈淮早初计划是等临港新城建成到十三四万人口居住规模之后,再将县委县政所属的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往新城迁,将旧城区的企业都迁入各个产业园之后,然后再启动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他希望中间能有三到四年的缓冲期。
现在这一步要提前启动,这对霞浦县来说,也是好的机遇,沈淮不可能放弃。
霞浦县旧城改造,应该由城关镇班子负责,但这个班子谁来领导,是沈淮头痛的问题。
赵天明、戴泉、宋晓军、王卫成他们精力有限,这么一项重要工作,沈淮自然要考虑他能信任谁、交给谁,他还是要更深入的挖掘地方上的资源——霞浦县的旧有官场派系,南浦即城关镇这个小圈子,长期以来是被陶继兴、葛永秋等人压制的,沈淮就在想,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从这里挖出些能用的人手来。
杜建他都能用,他还会过多的纠缠别人的恩怨跟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