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天后,日夜兼程的李云天终于风尘仆仆地抵达了京城,入城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进宫觐见正统帝和太皇太后,向其禀告过去两年来的平倭事宜。
虽然宣德帝给年幼的正统帝留下了辅政大臣协助其处理军政事务,但真正在幕后掌权的却是太皇太后,正统帝的玉玺就是她在掌管。
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司礼监依旧行使着给奏章批红的权力,这并不是说太皇太后信任那些宦官,而是对朝臣们的一种制衡。
只不过太皇太后对宦官的限制比宣德帝还要严格,毕竟太祖皇帝留有内侍不得干政的祖训,故而太皇太后为了安抚文武群臣也对宦官进行了打压,各地镇守太监多有裁撤,使得内廷的势力深受影响。
如今的内廷处于蛰伏期,由于正统帝年幼无法理政,宦官们唯有依靠太皇太后的庇护才能得以自保,否则的话司礼监的那批宦官首当其冲要被朝臣们想办法搞掉,由那些太监们披红实在是太过碍事。
否则的话朝臣们决策的事情在朝堂上通过后就将得以执行,而这正是太皇太后担心的地方,长此以往的话正统帝无疑会被那些文武重臣架空,以至于君权旁落。
故而,纵观大明的历史,内廷无不依附于皇权,是皇权用来对抗臣权的马前卒,即便是再厉害的太监一旦离开皇权的庇护下场通常都会很凄惨。
李云天这次进宫给正统帝带来了一份礼物,倭国幕府将军谨献给正统帝的一把经过精心打造的倭刀,这在倭国可是最为珍贵的礼物。
太皇太后对李云天的这次平倭之行是非常满意,李云天不仅清除了为祸大明沿海的倭患,而且还使得倭国臣服,可谓给正统朝开了一个好头。
像李云天这样任劳任怨的国之重臣实在是凤毛麟角,即便是杨士奇这样的朝廷大员想要为国出力也无法去冲锋陷阵,毕竟杨士奇等人的年龄在那里摆着,都是六旬左右的老臣,没有李云天那样充沛的精力。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虽然手握军政大权,但却从来也不擅权,而是将手中的权力统统下放,他所做的只不过是督促众人做到各司其职而已,这使得太皇太后非常放心,也是宣德帝一直重用李云天的主要原因。
以骁武军为例,骁武军的高级将领都是宣德帝在的时候安插进去的,李云天自然清楚宣德帝的意思,但还是将那些将领委以重任使得那些人现在纷纷封侯拜伯。
至于骁武军的中级将领,主要来自讲武堂前两期,里面有不少皇族和勋贵子弟,这样一来的话骁武军内部等于没有了秘密可言,太皇太后自然放心让李云天来执掌这支大明最为悍勇的部队。
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讲武堂吸纳了朝廷各方势力,故而使得李云天在讲武堂的地位牢不可摧,很显然没有哪方势力愿意把讲武堂交到别的势力手上。
况且,除了李云天外根本没人能够威服讲武堂的那些骄兵悍将,更没办法使得讲武堂保持高速的发展,这里面已经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谁也不会让别人来染指讲武堂的控制权。
由于太皇太后对李云天的这次平倭之行非常感兴趣,因此李云天就从收复小琉球岛开始把事情的经过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一直讲到了在红鸟山伏击萨摩军,最终迫使萨摩藩藩主岛津鸣云投降,使得现场的内侍和宫女听得津津有味。
“忠武王,你怎么知道那个萨摩藩主会在红鸟山伏击你?”太皇太后觉得李云天简直用兵如神,竟然精准地猜出了岛津鸣云的意图,进而实现在红鸟山布下了重兵。
“太皇太后娘娘,岛津鸣云能在倭国的九州岛纵横捭阖,也是一个称霸一方的枭雄,善于用兵,其知道在外无援军的情形下一旦被我军围困在清水城必死无疑,因此一定提前与我军交战,而位于清水城和出水城之间的红鸟山是打伏击的绝佳地点。”
李云天闻言向太皇太后一躬身,沉声解释道,“臣只不过是站在他的角度来看待战局的走势,臣如果是他的话肯定也会冒险一搏,在红鸟山伏击我军!”
“忠武王,你果然不愧是我大明第一臣,文武双绝,堪称我大明立国以来的朝臣典范。”太皇太后闻言顿时笑了起来,开口夸赞道。
“太皇太后娘娘严重了,臣只不过是略尽职责而已,绝对不是什么‘第一臣’。”李云天闻言眉头微微蹙了一下,连忙向太皇太后一拱手,躬身说道。
能有幸得到太皇太后“大明第一臣”的褒奖,如果搁给别的朝臣肯定是欣喜若狂,跪在地上谢恩了,可李云天知道凡事都别争个“第一”,所谓盛极而衰,一旦获得了“第一”的头衔那么接下来必将迎来低谷,搞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