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丞知道自己阻挡不了多久,可是又不能让匈奴使者死在驿馆里,于是自己在前门劝说百姓,暗地里请辟远侯将匈奴使者从后门带走。
辟远侯没什么亲戚与朋友,也不敢留在自家,于是送到倦侯府。
十余名匈奴使者个个神色慌张,金纯忠也吓坏了,没想到自己传出的消息会惹出这么大的事端。
东海王还没有走,强烈建议韩孺子不要收留这些人,“你是点火的人,怎么能将火往自家引呢给他们找一家客店,瞒得住最好,瞒不住,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吧,不管结果如何,对你都没有影响,就算以后你想与匈奴人和谈,大单于也不会在乎这几条性命。”
韩孺子还是将他们留下了。
他是少数坚定的和谈派,不愿横生枝节,倒不是为了应对远在天边的敌人,而是因为亲眼见过太多的内患,知道大楚经不起再来一次大规模战争。
辟远侯松了口气,为了表示自己并非胆小之辈,他也留在了倦侯府,与匈奴使者一同住在后宅的一座小院里。
天黑了,东海王刚走不久,郭丛与数名国子监博士登门拜访,这一回他们不是来表示支持的,而是质问倦侯对匈奴人的立场。
正如杨奉所说,读书人与望气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有所坚持,其中一条就是礼仪之邦绝不能向化外蛮夷低头。
韩孺子指天誓,自己绝不向匈奴人让出一寸土地,“大楚的每一块土地、每一座城池,对我来说都是碎铁城,只要我在,就不会退让,麾下有百万大军我守,只剩一个人,我还是会留在城墙之上。”
郭丛等人满意了,韩孺子趁机说道:“大楚乃是上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匈奴人想开战,很好,边疆之外自有广大的战场。匈奴使者就在我的府中,我不仅收留他们,还要带领军队将他们送回塞外,让他们通知单于,楚军前来应战。”
打动郭丛等人的不只是这番表态,还有倦侯在碎铁城的表现,他已经证明自己是寸土不让的镇北将军,所说的话自然更值得相信。
韩孺子没有提起和谈与西方的威胁,这些事情,行伍出身的辟远侯能够理解,苦读圣贤书的郭丛等人却很难接受。
几人告辞,郭丛晚走一步,悄悄对倦侯说:“瞿先生来信了,他已出关,正在游说关东各地的郡守,向他们力荐倦侯。”
韩孺子拱手致谢,郭丛又道:“鱼跃龙门,只在一争,万望倦侯坚持不懈,勿令天下人失望。”
郭丛曾经劝说倦侯退出争位,但是当他觉得倦侯值得辅佐的时候,又是最坚定的一位。
将近子夜时分,杨奉回来了,他奔波了一天,没有找到更多的线索,“京城数得出的豪侠我都托人问过了,最近几个月里,谁也没有接待过少年强盗。我不能再隐瞒消息,中午时通知了连丹臣,他向监牢里的犯人询问,也没有得到线索。”
杨奉很累,神情却依然紧绷,坐在椅子上寻思片刻,“我想咱们犯了一个错误。”
“杨公请说。”
“光盯着刺客是没用的,咱们得找到那几名望气者。”
“那些假冒的望气者他们是太后的人,不是躲在太后的羽翼之下,就是已经被杀灭口,到哪去找”
杨奉摇摇头,“倦侯对我说过,英王遇刺,袁子凡表现得非常吃惊,倦侯觉得那也是假装的吗”
“嗯我觉得袁子凡是真的吃惊。”
“所以袁子凡或许对刺杀真的不知情,看到英王遇刺,他非常害怕,不会向太后求助,更可能逃之夭夭。”
“杨公说的有道理,能找到他吗”
杨奉疲惫地叹息一声,“先让上官盛找一遍吧,他忽略的地方,就是我要关注之处。如果上官盛先找到人,咱们就得另想其它办法。”
“咱们最初制定的办法”
杨奉点头,正要开口,外面突然响起敲窗的声音,不是敲门,而是敲窗,声音不大,刚刚能让屋子里的人听到。
韩孺子与杨奉互视一眼,都没有开口询问,杨奉起身,开门查看,看到外面的人他显然一愣,退后两步,扶着门,请来者进屋。
孟娥的哥哥孟徹走进来,站在韩孺子面前,张开双臂,表示自己没带兵器,然后说:“我来替太后传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