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奉一直得到上官太后的信任,即使在他追随皇帝出宫期间,这份信任也没有减弱,这本是极其罕见的事情,却几乎被所有人所忽略。
一个是身世清白的太后,一个是神秘莫测的太监,的确很难联系在一起。
韩孺子也没想到,他清楚记得,自己刚刚进宫的时候,杨奉明显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思帝驾崩对杨奉打击甚打,于是孤注一掷试着培养新皇帝。
杨奉受上官太后信任,却没到宠信的地步,至少在表面上远远比不了其他太监。可是当时最受宠的几名太监不是被杀就是被囚禁,下场都不好。
韩孺子没有忘记,景耀当初是杨奉在宫里最大的敌人之一,两人分别迎入不同的皇子,明争暗斗不断。
景耀自己也知道,为了向皇帝说出“上官”两字,他多做了几个月的调查,奔波多地,动用一切力量,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终于,老天不负苦心人,让他找到了至关重要的证人、证物。
义士岛公开扬言反楚复齐,杨奉却将孟氏兄妹介绍给上官太后,他认识岛上的人就很奇怪,将这样的人送进王府与皇宫,更是令人惊异。
景耀决定从此深挖,上官太后与孟娥尚在宫中,无法询问,孟徹下落不明,一直没找到,景耀于是亲赴东海国,从外围寻找知情者。
这是大海捞针的找法,景耀接触了大量的王府旧人以及投降的海盗,都是些很普通的百姓,或者曾在王府里做过事,或者走投无路时当过海盗,如今又回乡当良民。
认识杨奉的人不少,了解他的人却一个也没有,至于大量江湖传言,景耀不用调查就知道是假的。
景耀尽量说得简略,在见过诸多人之后,他找到了一位有用的证人。
此人是名书商,在东海国有一家店,因为书的质量好,种类丰富,在当地小有名气,他说,这一切都拜杨奉所赐。
从前他是一名普通的书商,东摘西抄,印一些粗制滥造的书籍,卖给不识货的客人。
某天,一名客人上门,拿出一本前朝野史,严肃地声称书印错了,书商当然不承认,以为既然是野史,当然会有一些无据可查的内容,客人也不怒,翻开书,一页一页地翻动,指出前后矛盾之处,不用对前朝往事了解太多,只凭书中记载,就能判断对错。
书商越听越惊,只是一本闲书,提供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这名客人居然真的一字一字地读完,看出诸多错讹。
尤其是客人谈吐不凡,不像是普通人,书商害怕了,改口道歉,拿出店中藏书,请客人随意挑选,都不收钱。
客人挑了一会,指出所有的书都没价值,虽然没再多说什么,但是目光冷酷,充满鄙夷,书商一辈子都忘不了。
事后书商打听到此人名叫杨奉,是王府里的一名太监。
书商从此励精图治,四处收购好书、真书,每得一本,必然先送到杨奉那里,请他评判,随书赠送一些小礼物,都不贵重,略表心意而已。
杨奉一开始将书原样送还,可书商坚持不懈,杨奉开始做些评判,写在纸上,夹在书中,指点书商去何处、向何人购买何种版本的书籍。
书商渐渐开悟,收购的书籍越来越佳,有了一点小小的名声,店铺经营至今,快要让儿子继承了。
杨奉进京之后,联系中断,两人再没有见过面。
书商对杨奉不吝溢美之辞,为了说明自己真的认识杨奉,他捧出一只箱子,里面装满了纸条,全是杨奉亲笔所写。
景耀大致看了一下,纸条里没有线索,本打算放弃对书商的询问,可是多日来毫无所获,让他极其谨慎,舍不得太早改变方向。
他有自己的手段,通过当地官府里的公差,给书商一点小小的压力,然后买了几十套书,再给书商一点甜头儿,恩威并施,书商透露了更多记忆。
“我不知道老爷想问什么,不过我这里有一点东西,老爷或许会感兴趣。”
书商拿出另一张纸条,没放在箱子里,上面的内容也与书籍无关。
那是半封信,没有写完,不知什么原因,杨奉将它作废,无意中塞进了书里,一道送给了书商,他自己大概从不知道此事。
景耀带回了半封信,韩孺子一看就认出这的确是杨奉的笔迹。
信是写给妻子的,却像对待孩子一样,叮嘱她每餐不要吃太多,不要与邻居争吵,更不准动拳。
韩孺子难以想象杨奉怎么会有这样一位妻子,若非了解杨奉为人,他会以为这是开玩笑。
信里没提到孩子,但是有一句“前途莫测,若有万一,可向显妃求助”,信写到这里就没了。
景耀没有多做解释,“显妃”就是当时的东海王王妃、现在的慈顺太后。
杨奉既然让妻子向显妃求助,表明上官太后很可能了解杨奉的家事。
“还有什么?”韩孺子问,这的确是一条线索,却很难推进,景耀没有权力向上官太后询问,皇帝有权力,却宁愿不使用。
景耀沉默片刻,“老奴不敢说。”
“无论你说什么,朕都赦你无罪,可以说了吧?”
景耀磕头,“老奴接下来所言,句句属实,但是都没有证据,唯陛下裁夺。”
“嗯。”
景耀再度磕头,而且是连磕数头,“先帝是被……是被毒死的。”
“哪位先帝?”
一般来说,先帝是指韩孺子的父亲桓帝,但是事情严重,他得问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