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仁宗武皇帝(2 / 2)

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2614 字 2022-10-13

所谓两号,就是庙号和谥号,相当于对大行皇帝一生功过的概括,马虎不得。

赵曙受到过全套的皇家教育,当然清楚,他沉吟一下,缓缓道:“父皇一生,神文圣武,仁慈爱民,朕便览史册,唯有汉文帝可以比拟。然则汉文帝悠游退逊,多怠废之政,又远不及父皇,朕以为当用美谥,以昭父皇之德!”

贾昌朝称赞道:“先帝文韬武略,无可挑剔,老臣以为,可称祖!”

通常开国皇帝才会成为祖,后面的皇帝称宗。

到大宋为止,还没有哪个朝代有两位“祖”,就连后世熟知的明成祖朱棣,最初也是称明太宗的,只是到了那位最别扭的嘉靖皇帝,他认为朱棣从长房一系夺下了皇位,帝系移转,可以称祖,愣是给抬成了成祖皇帝!

当然了,他这么干,是为了给自己接堂兄正德的皇位提供正当性,而且朱棣也确实靠着靖难之役,夺下皇位,情有可原。

但是有一朝居然三位“祖”那就殊不可解了!

你在关外,建基立业,靠着十三副铠甲起家,创立八旗,当然可以成为太祖,至于后来杀进了山海关,夺下了大片的江山,国土增加了百倍不止,从偏安一隅到君临天下,成为天子。

不管如何,称世祖,也算是勉强贴切。

但是第三位就是笑话了。

先你承袭父皇的位置,帝系没有转移,你称圣祖,把你爹,你爷爷放在哪里?难道你和你爹肩膀一般齐,或者你还胜过你爷爷一头?

其次,你的任内,是生了不少事情,但是整体疆域并没有扩大多少,只是一些边陲离岛,无关痛痒,没有真正改变多少疆域,就凭这点功业,就想称祖,只能说,真是好大的一张脸!

……

贾昌朝提议给赵祯称祖,他有两条,第一赵祯迁都洛阳,朝廷重心从东到西;其次,收复了幽州,打通了西域,疆域增加了近一倍。

尤其是收复幽州,从唐末以来,历代皇帝,都心心念念,想要打败契丹,光复故土,但是唯独在赵祯手里实现了。

当年太宗皇帝就立下了规矩,能收复燕云,要异姓封王,王宁安也正是靠着收复幽州,加上打败西夏的功劳,才坐上了西凉王的位置。

给赵祯称祖,是说得过去的。

不过欧阳修摇了摇头,“先帝慈恕恭俭,谦逊纯孝,万万不敢凌驾太宗和真宗之上……老臣斗胆认为,应该称宗!”

贾昌朝竟然也没有坚持,看起来大宋的臣子远比某一朝要脸多了。

“那该称什么?是高宗,还是世宗?或者,其他的?”

这一次王宁安开口了,“仁宗吧!”

宋庠眼前一亮,立刻赞道:“为人君,止于仁!西凉王的建议是合适的!”

欧阳修抓着胡须,缓缓道:“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利泽万世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先帝称仁宗,当之无愧!”

他们都表示了赞同,可司马光却有些迟疑。

“仁宗诚然不错,但是先帝御极42年,尤其是最后的十几年,奋有为,北伐契丹,收复幽州,西定党项,开拓西域。更有万邦来朝,君临天下!以如此武功,如此威势,只是一个仁字,未免不能概括先帝一生。”

司马光的水平不是盖的,他这么一说,大家也都陷入了为难当中。

以往评价皇帝,只是一个字就足够了。

但问题是赵祯前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段,不管用什么字,都会有所偏颇,没法盖棺定论。

大家都面面相觑,不停想着办法。

这时候王宁安沉吟了一下,他提议道:“你们看,能不能在谥号上,体现一下?”

其实从汉高祖刘邦算起,皇帝就是有两个号,但是汉唐都比较看重谥号,比如汉高祖,其实就是个错误的叫法,准确说是太祖高皇帝,谥号是高,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谥号则是文,武帝的庙号是世宗,而谥号是武。按照汉代的习惯,通常还要加一个孝,比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

当然,从中可以看得出来,人们是比较肯定谥号的。

唐初的时候,也是如此,但是唐高宗李治给他爹加了一个文武圣皇帝,使得谥号一下子突破了两个字,达到了三个字之多。

道德经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达到了三个字之后,往后皇帝的谥号就越来越长,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似的,全都是吉利话。所以到了宋代,相对而言,庙号就显得更重要了,起到了盖棺定论的作用。

一直到了朱元璋的时候,他把谥号和庙号结合起来,才显得比较清晰明白。

王宁安也是沉思许久,才说道:“就定为仁宗武皇帝,你们以为如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