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定海神针(1 / 2)

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2435 字 2022-10-13

王宁安深知自己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一步走不对,就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失误。

还是那句话,展工业很好,但是工业化的后果同样很可怕!

不要说别的,光是不久之前,地方的财政困窘,就敲响了警钟,你展城市,展工业,必然会出现有地方得利,有地方受害,不患寡而患不均,真的有人因为吃不上饭,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好不容易展的成果,全都会毁于一旦。

王安石这次的上书,是彻底触动了王宁安。

朝廷连着议了三天,也没有结果。毕竟王宁安不松口,谁也不敢承担后果。至于王宁安,他也没闲着,而是派人快马去兖州,把王安石请来。

“半山公,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能不能全都告诉我,我现在也是举棋不定啊!”

王安石一身布衣,但却神采奕奕,他看到王宁安的态度,脸上就止不住的笑。

“唉,王爷,你果然比王某合适,光是这份胸襟,就让人钦佩!”

王安石抓起茶杯,灌了一大口,然后也不顾路上的疲惫,就和王宁安谈了起来……不得不说,学问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拿脚板走出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安石这一次是自信十足,侃侃而谈!

“兖州有田亩一百五十余万,其中一百二十多万亩在以孔家为的大户名下,光是给他们干活的佃户就有近40万,拥有自己土地的百姓不过10万人,另外还有10万左右的市民……这六十万人当中,以佃户情况最为悲催,就先说他们……平均每人能有3亩田,每年能产麦子450斤,丰年最多500斤,其中4成到5成要交给孔家等大户,老百姓手里的麦子最多300斤,脱粒之后,磨成面粉,也就200斤出头,扣除朝廷的田赋,苛捐杂税,最后能剩下也就是150斤啊……也幸好百姓勤劳,能种一些豆子,油菜,再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摸鱼,勉强度日吧!”

王安石讲述了百姓的生活,他的眼圈也红了。

“王爷,民生如此艰难,你让他们怎么改种棉花?万一不成,一家老少,就要全都饿死!即便是丰年,商人大户,也能通过压低棉价,抬高粮价,把老百姓多挣的一点钱,都给榨干净了。王某真是惭愧,直到今日,我才清楚民间的状况,如此情形,怎么能推青苗法!王某真是害人不浅啊!”

听着拗相公自责的话,王宁安动容了。

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归根到底,是民间的产能太有限了,效率提不上来,老百姓手里没有余钱。

“王爷,改种棉花,固然能增加收入,充实国库,可是你想过没有,最后的棉布要卖给谁,是普通百姓吗?”

“当然不是,他们消费不起,大头儿还是要卖到海外……不过棉纺展起来,或许能吸纳一些老百姓就业,他们的收入还能提升一些。”

“王爷,你断然不能做此想!”

王安石断然道:“普通百姓,种了一辈子田,他们不懂棉纺,尤其是蒸汽机,他们连听都没听过……还有,多数百姓,连一句整话都说不清,他们没法胜任工厂的工作!”

“那朝廷可以建学堂,免费培训他们!”

“王爷!建学堂是要花钱的!”王安石苦笑道:“在乡村,十来岁的孩子就要下地干活,顶半个劳力,你就算建了学堂,也不要学费,可老百姓损失不起啊!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去读书,浪费半个劳力,家里人就要饿肚子!”

……

王宁安和拗相公谈了很久很久……终于,王宁安把情况弄清楚了。

他也明白王安石的意思,不能只看数字,要去考虑百姓的实际困难。

懂了这些,再回头看王安石开出的药方,也就豁然开朗了。

分田!

先让百姓能填饱肚子,家里再有一点结余……只有这样,办学堂,培训工人,才能落实下去。掌握了技术和学习能力,老百姓也才能跟得上工业化的脚步,享受工业化的成果。

另外分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创造出一批稍微富裕的百姓,他们拥有消费能力,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不用完全指着海外,自己也能消费一部分,实现内部的循环,让经济运行更安全。

说到底,大宋是一个拥有亿万百姓的超大国家,大块头想要跑起来,远不如小个子来的方便。

就拿日不落帝国来说,他们开始海外掠夺,殖民扩张,人口不过两三百万,而且还坐拥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

他们只要展造船、毛纺、威士忌就足够了,国内的旧贵族,普通的百姓,传统地主不满,往海外配就是了,一年配几千人,最多不会超过一万人,就能天下太平,安安稳稳进行工业积累。

等到他们进化到蒸汽机的时代,人口也才一千万出头,却拥有三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迂回的空间更大了,所以才能保证国内安稳。

说到底,他们玩的是成本非常高的工业化,只是人家本钱厚,有足够空间折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