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秋宫清子的封地(2 / 2)

极品少帅 云无风 2432 字 2022-11-27

云铮微笑着,心里却想:那可不见得

秋宫清子笑道:“探花若是只要这石见大田周边的一些地方作为庄园的话,清子便可以做主答应您了”

这下轮到云铮吃惊了:“你能为天皇做主?”

秋宫清子矜持地笑了笑:“作为天皇陛下的嫡亲姐姐,清子拥有长门、周防、石见三县领地(日本的县跟中国的县不同,算是比较大了,一个县的主人完全可以称大名,所以拥有三个县封地的内亲王还是比较牛b的),恰好您要的地方大田市便在石见之内”

这个时候日本的内亲王,并非如后世一样只是一个单纯的封位和义务,这时的内亲王,除了有如此称号外,在内亲王宣下的同时,还会同时被加封食邑、庄园及领地等等,因此经济力量雄厚,有些格外受宠的内亲王还会得到准三宫的殊宠,使的这个时代的内亲王们即便不出嫁,也依然能过的逍遥自在,甚至以雄厚的经济为资本在政局中或的权势,如鸟羽天皇和皇后藤原得子之女暲子内亲王

云铮望向秋宫清子内亲王的目光顿时又热切了三分,日本国的石见银山啊,这银山共开采四百余年极盛时,这里的银产量占世界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真真正正可说是一座金山银山,不论谁占了,都立时能够富可敌国这么好的地方,竟然封给了这位年纪轻轻地秋宫清子内亲王,真是……真是天助我也!

“这么说,清子已经答应了?”云铮笑容更加温和了

秋宫清子点点头:“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云铮心中笑得更加灿烂:把这么大一座宝山送给本少帅,还“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唉,既然这样,那本少帅也就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这几日京中的人越发多了起来,时已近秋,武举的日子又要到了

云铮作为一个后世之人,之前一直对武举有所误解,直到继承了这个身体中的记忆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武举的创立者是唐代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希望通过武举的选拔,增强武功上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就决定了那时代的武举是只考武艺和膂力,不论韬略智谋,于是,整个考试就像一场军队的演武,喧嚣异常

唐代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规定了武举考试的基本内容武举是多项内容的综合测试,要考的内容包括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举重等

长垛是考察考生射箭的准确性,是在规定距离内考察射箭的水平;马枪又称马射,考的是马上射箭,考察的是考生在移动过程中射箭的准确性;步射以草人为箭靶,考试成绩不但要看命中率,而且还要求射箭动作的规范;才貌主要是要求身高,“以身材六尺以上者为上,以下为次”,唐代的六尺约合后世的1.8米,要求显然是非常的高;言语以“有神采堪统领者”为佳,至于神采的有无,那就主要是靠考官们感觉了;举重就相当于今天的举重,是对膂力的考察

由以上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射箭和膂力是最受重视的科目这直接影响了后人对那个时代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后世的《说唐》中,对膂力尤其看重譬如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熊阔海等人,“力大”成了小说家最常用的赞美之词

谏官薛谦光向武则天上疏说:“以‘武能制敌’为名目开科取士,却只考试弯弓射雕之类的雕虫小技……像当年名将吴起上战场前,手下人向他进献宝剑,吴起拒绝了他说‘临难决疑,才是将军的本职;拿着宝剑去冲杀,那不是将军应该做的!’可见这是本末倒置”

薛谦光紧接着列举出三国名臣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的例子,并首创了“谋将”——他们或许并不擅长弓马,却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薛谦光上疏的时间比武举开科的时间早了整整十年,足见,他并非是冲着武则天的新政策去的,而是针对当时的一种武将选拔制度去的而武则天为什么没能够听进薛谏官的劝告,依然采取了那样的考试制度,没有资料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薛谦光的上疏一定引起了当朝许多人的注意之后几十年内,对武举的选拔条件越来越苛刻了从那个年代的考试科目中就可以看出来譬如公元735年设立的“智谋将帅科”,785年设立的“识洞韬略、堪任将相科”,786年开设的“军谋弘远,材任将帅科”等

之后很长时间,人们对武举的文化课要求越来越高,武举的整体素质也随之越来越高大魏开国后出现的《拟武举殿试策》完整地记录了大魏对武举的文化课模拟考试的内容这套模拟考试题一共有七个问题:商汤灭夏是否运用了阴谋诡计?周武王伐纣是否符合天命?晋文公为何称‘伯’而不是称‘王’?上古出兵之前,多以‘刑’告诫将士,‘刑’的含义有何变化?《司马法》提出的原则,为什么后世难以遵用?墨子主张‘非攻’,反对战争;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其智谋何在?两汉都有羌人叛乱,西汉用安抚的方法,东汉用武力的方法,都平定了叛乱,其原因何在?

这七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答案却惊人的相似——“仁义”是治乱的根本,有德有能的君主应当学会“偃武修文”,以德服人而武力则只是一种象征,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坚决不用

这套理论在武举中推行,是否会受到欢迎?武举准备了一大通的兵书知识,可《司马法》这样优秀的兵书却被认为是不祥和的东西武举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却要让他们当堂说出战争是无用的,他们的心情谁堪体味?

实际上,文武双全,一直就是古代将帅的人生追求并且,在几千年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古代社会中,只会练武的莽汉自然是很难跻身主流社会的关于武举的策文(文化课)考试,历代统治者持有不同意见,争来争去,无非是要不要考,考什么的问题

源于隋,制度化于唐的科举制度,在大魏朝得到了极大的完善,虽然名门贵族仍然不少,但由科举而进身仕途的观念在大魏朝仍然深入人心而武举则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魏朝武举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大魏朝,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大魏武举一改唐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注重考察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出才兼文武之儒将大魏朝虽然有四大边镇世袭为将,但仍然将武学制度化,并编订了教材——《武经七书》而朝廷颁布《补官差注格法》,又将武举授官与军队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选拔军事人才的观念看,大魏朝武举更加理念化,更具进步色彩,大魏朝文武并重,打破了以弓马选将帅的传统,开辟了在和平条件下选拔军事人才的新路,对从高门贵族子弟中选拔将领的倾向形成了冲击

最近一些年,在寒门武举中很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以四大边镇为首、包括中央军内的许多世代将门子弟大多是些空有威名,实际不过是混吃等死的纨绔之辈这样的思想

他们之所以敢于这样说,主要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