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民谣”,职业生涯最佳。
“地心引力”,职业生涯最佳。
“爆裂鼓手”,又是职业生涯最佳?
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笑话!
一次,那是惊艳;两次,那是老调;三次,那是……无聊。同样一件事情,反反复复地不断重复,久而久之就渐渐开始麻木起来,自然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同样一种赞誉,反反复复地持续强调,难免让人产生质疑,“每次都是最佳?这是不是意味着,每次都形成了突破?这怎么可能生呢?”
一次突破,两次突破,三次突破……这又不是伊莲娜-伊辛巴耶娃(Ylna-Isnayva)挑战撑杆跳高的世界纪录,每一次大赛就突破一次,挑战世界纪录就如同喝水吃饭一般;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突破”和“最佳”的衡量标准本来就略显模糊暧/昧,而次次都实现突破,这就听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了。
“爆裂鼓手”的赞誉越多,社交网络的反弹就越大,嘲讽和奚落的段子层出不穷,有恶意的也有善意的,但全部都是拒绝相信的,只是把媒体的赞誉和表扬看做是一个笑话,就好像影评人集体失明了一般。
但网络段子依旧无法改变正在圣丹斯生的现实:批二十四家专业媒体评论清一色全部都是好评,这也是今年圣丹斯揭幕以来第一部实现如此成绩的作品。
好评;差评;中评。二十四家专业媒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好评”,侧面就可以看出来,“爆裂鼓手”这部作品在映式所取得的成绩。
与社交网络因为讨厌而讨厌、因为排斥而排斥的吐槽狂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亲自观看过电影的观众们和影评人们一样,全部都送上了称赞,双方在社交网络之上的对峙与分歧,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名利场”,八十分,“达米恩-查泽雷成功地用节奏和韵律捕捉到了成就伟大的要素,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并且延续到了最后一刻。整部电影最为美妙的部分无疑是蓝礼-霍尔,他再次奉献了震人心魄、精彩绝伦的表演,电影最后一幕,具有标志性的眼神再次成为了点睛之笔。”
“播放清单”,八十三分,“阻止这部电影成就经典的唯一疑问就是:故事着实太熟悉了,套路依旧在预期之中。但编剧兼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赋予了电影一种独特魅力:他展现出了成就伟大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并且真诚地赞赏这份执着和疯狂;更进一步,他展现出了缺少了成就伟大特质的平凡人将面临的后果。蓝礼-霍尔和JK-西蒙斯两位演员让整个故事变得真实可信,霍尔再次奉献了大屏幕上最震撼人心的演出之一。”
“卫报”,八十三分,“无比罕见的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平等地展现出了对音乐以及对角色的相同重视。细腻而饱满的角色与生动而精彩的音乐形成了互动,进而推动了故事核心的升华,这无疑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当然,还有蓝礼-霍尔。还有谁能够拒绝蓝礼-霍尔吗?”
批二十四个影评之中,位于八十分区间的足足有七个,其中“名利场”就是最低分,“仅仅”只有八十分,但即使是“名利场”,好评的姿态也是清晰可见的。有趣的是,西蒙斯和蓝礼两位演员针锋相对的对手戏之中,西蒙斯赢得了尊重,而蓝礼则抢走了瞩目——
正如社交网络那些黑子所说,蓝礼的光芒着实太盛,以至于焦点全部都落在了他的身上,这对于其他演员是不公平的。
但对于如此言论,“芝加哥论坛报”却给出了另外角度的解读。
“人人都在争论着,为什么媒体之上铺天盖地全部都是称赞蓝礼-霍尔的言论,而且万众一致,似乎根本没有其他可能或者其他声音,这着实令人排斥,甚至令人厌烦;更进一步,即使其他演员奉献了精彩表演,媒体也似乎更加愿意嘉奖蓝礼,但,真的是这样吗?
从’地心引力’到’醉乡民谣’再到’爆裂鼓手’,蓝礼-霍尔的出色表现正在一步一步提升人们的期待值和评判标准,因为人们已经提前假设蓝礼必然’出彩’,那么他就必须以更加出色也更加优秀的表演来持续征服观众,否则,在超高期待之下,失望和遗憾就在所难免。
正是在如此背景之下,蓝礼-霍尔通过’爆裂鼓手’的表现再次征服了观众,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值得这样的赞誉!”
上述“芝加哥论坛报”的社论,不是影评,以一个别样的角度讨论了近期热点,同时与报纸刊登的影评交相辉映,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