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国耻(1 / 2)

武大郎新传 千古力 1631 字 2022-11-30

武松又立功回来青州后,又被晋升了一级,这次上头只是晋升了武松的军职,并未升他的官衔。

所以武松的官衔还是秉义郎,相当于中校军衔,可是其军职终于和军衔持平了,命为青州兵马供奉将,算是青州大营里面的核心将领了。

不过武松此次虽然得胜归来,但还是不能娶妻,因为黄信这不争气的家伙被二龙山贼寇捉去了,都是官府中人,秦明不能不管,便只好又命武松前去设法营救,并围剿山贼。

俗话说人要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黄信就是如此,武松正准备不计前嫌的领军去援救他,可是此时大宋朝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却让全民愤怒的大事。

因为这件事,大宋所有靠北方的军队都处在随时待命状态,黄信被捉这种小事,只有先搁一边咯。

这件事发生在宋朝河北路与辽国接壤的燕云十六州地区,燕云十六州本属于中原汉族,乃是中原汉族世代阻隔游牧民族侵略的天然屏障,占据燕云便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自从被辽国侵占后此处就驻扎了大量的辽军,历年来,辽国对宋朝的战争或者侵扰,都是从此处一马平川的直冲宋朝腹地。

而宋朝对此根本无可奈何,国内军力又不如辽国士兵那样骁勇善战,所以之前宋朝才会战争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这种称臣纳贡的不平等条约。

可是虽然盟约签订后辽国不再对宋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可是边境的一些小摩擦却是常年不断,就在今年入六月份的时候,边境河北东路河间府地区发生了一场大火。

六月份正是北方麦子成熟的季节,今年开年以来宋朝北方的山东河北地区一直风调雨顺,过年时候的几场瑞雪终于在六月田里的小麦上显出了成果,整个山东河北地区,小麦无一不是秸秆粗,麦穗大又饱满,出城后到处都是金黄色的麦浪,每一片田地里,麦穗都沉甸甸的压弯了麦秸。

对于这长势喜人的小麦,农民伯伯们整日都笑的合不拢嘴,果然是瑞雪兆丰年,今年真是个几十年难遇的大丰收啊!

农民是最依赖天时的,而天气又最反复无常,遇到大旱大涝就算是后世农民都难以抵挡,更别提古代农民了,所以这样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实属一件难得的喜事。

小麦大丰收,百姓们喜上眉梢,但是也有人因此而盯上了他们,这些人正是辽国人!

辽人已经习惯了对宋朝百姓的掠夺,面对着河北处宋朝农民的大丰收,驻扎在燕云十六州的那些辽人们,自然也已经馋涎欲滴了,就在宋朝这边农民们准备收割那一片片饱满的麦穗时候,辽人突然杀了过来!

强大的辽骑兵将边境附近所有的农民全部赶走或杀死,剩下的大片长满成熟麦子的田地,则由大批辽人收割运回,望着满是饱满麦穗的麦田被辽人糟蹋洗劫,那些河北边境的受害百姓们一片哭天抢地,他们无一不对辽人恨入骨髓。

对此,软弱无能的宋军迫于百姓的压力,倒也组织了几次驱逐行动,可是宋军对辽骑兵本就无力抵抗,再说辽人只是为了抢劫,太分散,宋军只有敷衍了事,上报给朝廷后,朝廷对于这种抢劫行为也不予重视,反正都被抢习惯了……

只要不是侵占领土,朝廷根本不重视这个,不就是抢点粮食吗,让他们抢够了不就行了。

朝廷的昏庸无能,不仅令民间百姓义愤填膺,也助长了辽人的气焰,不但河北北路一带农民损失惨重,最后辽人没办法深入腹地去抢,临走时便在那些他们没办法抢的麦田里面,放了一把火。

古代收割小麦无疑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不像后世几天就能搞定,所以辽人来抢劫也只是挑边境附近的麦田,好方便其他大量辽人来收割运回。所以,当辽人放那一把火的时候,宋朝其他地方大部分成熟的小麦还屹立在田里面。

烧、杀、抢、掠,在古代,放火可是比杀人还要严重的罪行,辽人这一把火,放的更是丧尽天良。

小麦成熟的时候正是中国北方地区炎热少雨的时候,而且成熟的小麦干燥易燃,这一把火起先只是在河北边境处蔓延,但是被六月的风稍微吹那么几下,火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起来!

成片成熟的小麦田,遇到一点火星子后,就像被点燃的火药一样,迅速摧枯拉朽的燃烧了起来,火势如滔天巨浪,由河北边境疯狂的向大宋腹地的麦田蔓延,农民们为了救火已经牺牲了无数人,可依旧阻挡不了席卷而来的火势。

最后大火直烧到了临近黄河的地带才被官民们合力控制,可是控制住又能怎么样,整个河北北路东路的麦田,已经荡然无存了!

在这场大火中,成千上万亩颗粒饱满的小麦,在这滚滚大火中,化为了一颗颗黑炭……

若不是有黄河阻着,恐怕武植所在的山东地界,也要遭殃。即便是这样,在大火的那些天里,整个青州城上空,都是滚滚浓烟……

河北农民们期盼整个冬天的小麦,如今颗粒无收,大火逐渐熄灭了,绝望和悲哀却在河北地勤劳善良的汉族农民中蔓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