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章 大江就是我故乡(2 / 2)

“哎呀,那个定桃部落的主母实在是难伺候,一晚上没完没了的要进礼,两个侍女也跟着要进礼,一晚上我跟主母就进礼了三次,再加上两个侍女,你说我还能有精神吗?”湖莽叔的一番话,引来了船上所有人的一阵大笑。

“你们还笑呢,我看这个接替我的二柱,能立着回来,就不错了,哎!”湖莽叔的话语令我们所有发笑的族人,都颇为吃惊,笑声也随即消失了。

我再看收起了枪矛,重新坐在角落,一脸愁容的湖莽叔,此刻完全可以称之为‘花莽叔’了。看来,这做绿叶还真是不容易啊,他要不断地给枝头上的花朵输送养分,可是,阳光就这么多,这枝头上花要是开多了,绿叶也供养不起啊。

“柯儿,你想啊,只有大火能够烤熟食物,火能够灭菌,人吃了就不容易感染病毒。我记得后世的伊斯兰教等宗教,都不吃自然死亡的动物,也不吃动物的血,这就跟他们在沙漠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干系,一句话,不容易起火蒸煮。你看,诚儿和琼儿他们那里,很多动物的肉食,都是自然风干的,它们不吃的动物部分,都是很容易携带病菌的。”

鄯儿的一番话,一下子点醒了我,对啊,适者生存嘛。沙漠里生存的限制,有的民族习俗或者说文化,禁食一些动物,不是与人争食,就是以稀缺的圣水为生,这里面可有着深刻的环境保护因素,在背后起到支撑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先民们才能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了不起的古代先民,了不起的人文感悟!

“是什么样的基因突变,能够让我们现下都认为是远古的早期人类,一下子遍地开花,都从古猿走向人类了呢?对于当时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的古猿,怎么可能跋山涉水,相互联系呢?后世还说什么有一个从非洲起源的人类迁徙路线,就我们现在的条件都做不到,我们的远古古猿能够做到吗?”鄯儿的思考,把我的思绪延伸到了《山海经》以前的蛮荒时代。

是啊,在距今一百万年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突然事件,古猿分化出了猿人,而这猿人又在相对不长的时间内,在全世界遍地出现了呢?

想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飞禽!携带了这种突变基因的飞禽,来到各地,经过此地的飞禽,不幸丧命于山火,它们的尸体经过大火的熏烧,变成了烤熟的‘鸭子’,它们身上的变异基因被灭活了,古猿吃了以后,进行了适度感染,发生了基因突变,我们的大脑内部的脑下垂体,更加发达了,人类的记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脑神经开始支配我们的双手,更加灵活进行操作,而这种劳动技能,反过来又刺激了我们的大脑,增加更丰富的记忆,如此循环,就产生了我们人类。

我把我的想法,大胆的说了出来,鄯儿闻言,陷入了沉思,一时间,我们都默不作声。

最后,还是鄯儿打破了沉寂:“柯儿,你说的我不敢说肯定是如此,但是,的确没有比这更好的解释。柯儿,我说个一直到现下我都不解的物事,我在中学学物理的时候,有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动的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老师的解释就是,物体只能越来越无序,不可能自动的变成有序,说白了,也就是覆水难收。那我就不明白了,我们人类怎么从一个小小的细胞,最终变成一个高度协调统一的人呢?对于生物来说,热力学的定律不起作用了吗?我问老师,老师的回答是,有限空间的物理规律,不适用于无限的世界,这回答也太牵强附会了吧。”鄯儿把他心中的疑问,结合着人类的起源问题,一下子都说了出来。

“鄯儿,你看这河水,如果是在平稳的情形下,它应该顺流而下,是一种平稳的状态。但是,当我们船桨搅动,或者水流遇到障碍的时候,就会出现漩涡,这就叫震荡状态。在后世公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全新的‘耗散结构理论’,这是一次科学的伟大进步,它解决了一个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的可能性和形成条件。那就是说,我们人体只要不断地提供能量,也就是吃东西、喝水、晒太阳等等,就能够在一种类似于水快要烧开,冒出具有特定形状气泡那样,持续的生长。”

我说到这里,被鄯儿的问话打断了:“柯儿,你就别老用那些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了,能不能解释的直白一点。”

“能解释到什么程度,柯儿我也说不好,说白了,就是一个能够持续获得外部能量,自身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系统,都有可能从无序变成有序,但这要有一个前提,突变!再说直白一点,就是需要一个‘药引子’。我们的人类正好就是这样一个系统,人体一直处于不断地生长变化之中,当然了,所有生物体都是如此。人体是一个新陈代谢的非稳定体,当我们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吸收能量的时候,我们细胞里的基因就在不断的复制增长,从而长成了我们人类的各个器官。而我们人类的进化,也不断的需要有带来突变的‘药引子’,事实也正是如此。”我是尽着最大的努力,想把莫测高深的‘耗散结构理论’与我们人类生息的关系说清楚。

“柯儿,你这么一说,我在中学所学到的冷冰冰的物理学,一下子就变成热乎乎的了。按照你的习惯用语,说白了,就是有生命的物理学了。那我就奇怪了,这么好的物理学理论,为什么不加入到教科书里面去呢?看来是师资力量不够吧。这可真是少不学,师之惰啊!”鄯儿听了我的话语之后,并没有完全解决他心头的疑虑,反而产生了新的疑虑。

“鄯儿,柯儿我想问你,你在这最具海洋地理环境的地区,你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有什么见解啊?”绕了一个大弯,我终于回到了正题上。

“柯儿,你问的太好了,我们中华文明,或者说是中华文化,为什么没有快速的走向海洋呢?鄯儿我经过了一年来的实际体验,有一个感觉,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特点,用物理学的话说就是具有很大的惯性。按照我们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话语,就是具有很深的传统习惯。”

说到这里,鄯儿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你看中华文明初始时期,文明的体量很小,也就没有太多的限制和惯性思维,这才能出现《山海经》这样包罗万象,惊天、迹地、走海的不世巨著。但是,在中华文明大公司成立之初的董事会里,海洋文明没能当上股东,后面随着公司的壮大,再想成为股东,就需要其他股东投票许可才行,从此,海洋文明就在我们中华文明中,处于被动的局面了。”

“鄯儿,那我就不理解了,现下,我们也没有限制海洋啊,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形成定型的限制因素,海洋文明完全可以一枝独秀啊!”我是一脸疑问,不解的望着鄯儿。

“这就叫天时不济啊!你看现下,就这破竹筏、小舟船,族人们能在海洋里生存吗?再说了,我们有如此广阔的大陆供族人生息,谁还去关心险象环生的大海啊?”鄯儿是越说越丧气,干脆,取下随身携带的葫芦,喝起水来。

也是,我们说了这么多话语,按照‘耗散结构理论’,消耗也不小,要想维持新陈代谢,提高思维能力,也只能是补充营养和能量了。鄯儿喝了几口,把葫芦递给我,我也是对着葫芦嘴亲密接触,跟鄯儿前后继续,变相打kiss。

有了鄯儿的一番言论,《山海经》中涉及大海的部分,也有了相应的认知和感触。

可以这么说,柯儿我经过了一年的观察和了解,《山海经》里主要的章节内容大致都对上号了,我们中华民族开一派宗师之先河,后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中,一派宏学巨匠——‘经家’学说的精髓之一《山海经》,终于重现了它昔日辉煌的地位。

何为‘经’?就是走过、看过、听过、所记录下来的精粹,一句话,经历过的事物,记下来的文化!一部《山海经》,这就是中华历史学,乃至世界历史学的开山鼻祖。

“鄯儿你看,这汉水两岸的田亩里,是稻浪飘香,五谷丰登,你再看那边的渺渺炊烟,遮天蔽日,一定有不少族人在这里住息吧?”我惊喜的看着汉水两岸族人们的成就,一点不亚于中原地带的生活水平。

“怎么样,实际接触到我们的大江文明之后,有感而发了。”鄯儿得意的看着我,一只手还不停的拍着我的肩膀。

“启禀小祭祀,我们很快就要到汉水部落码头了,这里船筏比较多,你们一定要坐稳了。”一路带队,指挥行船的这名军将,朗声提醒着。

“好吧,柯儿,我们准备登岸。”随着水轮战船在码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舟筏避让下,我们终于来到了汉水部落码头,这个离后世大武汉不远的地方。

“哎呦,欢迎小祭祀胜利凯旋,听说在汉水上游,济山以南的匪患,都已经平定了,祝贺小祭祀是旗开得胜啊,哈哈哈。”我们刚一登上码头,前来欢迎的部落都督,就乐呵呵的迎上前来。

“有劳都督了,鄯儿我可不敢贪天之功啊,要是没有燧明国的配合,哪能这么顺利呐。”说着,鄯儿就为我们作着相互介绍。大家寒暄过后,就直奔议事大堂而去。因为,此时已是黄昏,我都能感觉到河岸边,嗡嗡作响的飞蚊,搀着我们是不离不弃,看来,我不献点血是不可能了。

进到大堂里,感觉有些烟雾缥缈,我正觉着好奇,就听这位都督一边让我和鄯儿坐在上首,一边解释道:“我们这里吸血飞虫不少,点着一些蒿草,能够趋避飞虫,来,请坐吧。”说着,汉水都督就在左方下首陪坐下来,湖莽叔也在右方下首坐定。

“小祭祀,这里有一份信报,你快看看吧。”汉水都督急忙递过来了信报。

鄯儿看着信报,手都在不停地颤抖,直到鄯儿看完信报,把它递给我,这才真相大白。原来是大江下游的东渚国都传来的信报,上面把两个囡囡准备到访之事,写在了上面,鄯儿看着,他能不激动嘛!

“汉水都督,我们就不要费事了,柯儿和鄯儿我是老相识了,你就把这最拿手的烤鱼和鱼汤端上来,就行了,我们来个速战速决。”归心似箭的鄯儿,开始急切的催促着汉水都督。

“这可不行,酒还是要喝的,无酒不成席嘛,哈哈哈。”汉水都督并没有听从鄯儿的安排,他哪里只知道鄯儿此时急迫的心情呢?

预知东渚国的信报为何如此之快,鄯儿与两个囡囡相见后的情形,敬请阅读下一章。求月票、求收藏、求订阅,请您施以援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