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开始-->
反对议和的大臣们将奏章递入宫中,也只好回家等待消息。不料皇帝既不改变主意,也不驳斥众人,而是将奏章全部“留中”了。这不禁让孙承宗等人担心起来,一是确实担心皇帝的龙体是不是出了大问题,二也是这些奏章是不是根本没递到皇帝手中。
接下来一连数天,崇祯又未临朝,也不参加日讲,更让大臣们心中惊疑不定。还有些人如鲁迅老先生说的那样,“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甚至开始怀疑皇帝是不是以新设机构、大封女官为名,实际是躲在宫中昼夜宣银,不理朝政了。
但是皇帝又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猜测全是错的。除了涉及到和议的奏章继续被留中外,其他奏章全部得到了皇帝的批复。而且与以往的“批红”不同的是,现在所有批复除了用“皇帝之宝”外,还有崇祯皇帝的亲笔签名“朱由检”三个字,与批复的字迹相同,是圣旨完全出于圣意的明证。
不过这些批复却让这些满腹经纶的官员们大摇其头,一是皇帝这两笔字实在太寒碜了,简直跟狗爬的差不多;二是批复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最多的就是“可”与“不可”,偶尔还有批“废话”的,完全不讲究辞藻。而且大臣们最为关心的和议问题,还是全部被留中了。
在他们摇头叹息的同时,面色苍白的朱由检却在乾清宫的御案前盯着梅剑刚捧进来的一大摞奏章发呆,半晌才道:“大爷的,这是要累死我老人家啊!”
原来朱由检为了批阅奏章,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
其实说来不难理解,过去内阁负责票拟,司礼监负责批红,很多已有成例的、涉及到具体事务的奏章,尤其是地方官员的奏章,根本不用经过皇帝,这两个部门就直接完成决策了。而皇帝上朝处理的,多是涉及到人事的,尤其是参劾官员的奏章,以及一些内阁认为自己担不起责任、必须圣断的大事。所以朱由检前一段时间还算轻松。
现在却不一样了,朱由检取消司礼监,把批红权收归己手,那么相应地,所有奏章也都必须事必躬亲。大明帝国这么大,每天的奏章都有数百份之多,朱由检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更为气人的是,这些奏章里面至少有四分之一都是请安、颂圣,没有任何实质内容,偏偏写得还特别长。朱由检耐着性子从头看到尾,居然一句有用的话都没有,不禁气得七窍生烟。
结果他不得不先完善秘书处,从紫禁城的九千多名宫女中挑出二十名才学俱佳的,将其分为四组,进行奏章的筛选工作。具体而言,就是第一组的五名组员先将所有奏章粗审一遍,进行分门别类,比如分为请安类、报灾类、人事调整类、参劾类、涉及军事类等等。
然后第二组的组员再对每类奏章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列,最重要的排在最前面,不太重要的则往后排。第三组、第四组纯是审核,如果第一组、第二组出现分类错或是排错的情况,则予以纠正。梅剑并不参与审奏章,是负责来回巡视。
朱由检之所以如此安排,就是要秘书处真正发挥“秘书”的作用,而绝不能出现偷懒甚至是作假糊弄自己的情况。虽然这些宫女未必敢这么做,但以后秘书处迟早要引入男性,而且人员要定期更换,所以一开始就定好规矩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