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韬权势日重,但宦官、优伶对他的诽谤也日渐增多。为求自固,他故意当着李绍宏、景进的面,对李存勖说道:“臣跟从陛下屯军朝城之时,曾为陛下献计破梁,陛下当时曾抚着臣背许约道:‘大事成功之日,当赐爱卿一镇。’现今已经天下一家,满朝皆是才俊贤者,臣已疲惫至极,唯愿陛下依约许我一镇,好让臣归养天年。”
李存勖明白他的用意,说道:“朝城之约,朕确曾许诺过赐卿一镇,但朕当时并未许约让卿离去呀。卿正当壮年,就要舍朕而去,卿于心何忍啊?”
郭崇韬见李存勖如此说,知道他是真心舍不得自己,于是,便将早已准备好的二十五条治国方略呈献给了李存勖。李存勖一看,全都是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强兵修备等有利于天下安定、利国利民的实事,不禁连声夸赞道:“卿果然是治国贤才,朕没看错,朕的江山怎能少了卿呢?”自然是全都照准,并让他加紧施行。
郭崇韬内心终于安定了下来——有了李存勖的信重,他也就不用太顾忌宦官、优伶了。如此一来,朝廷之内他就可暂时放心了。不过,外藩之中却有一人,让他一直感到不安,不知该如何对待是好。此人就是幽州节度使——“再世杜预”符存审!
符存审身为诸将之首,屡立大功,但却未能得到首克大梁之功,因而心中一直感愤不已。他本来就旧伤累累,再加上原本有病,为此,他的病势就更加严重了,屡屡上表奏请入朝觐见。郭崇韬起初不同意,后来终于答应了他。符存审这才拖着沉重的病体,千里迢迢地赶到了洛阳。
符存审一见李存勖,当时就哭倒在了大殿之上,郭崇韬连忙把他搀起,也有些不能自已,泪水滚滚而出。李存勖也是百感交集,对他厚加抚慰,劝他安心养病。
李存勖当晚特意设宴为符存审接风,符存审心存感激,强扶病体出席,但终究是难撑太长时间,李存勖只好命人把他送回了驿馆。符存审走后,李存勖叹道:“与朕一起披荆斩棘的故人已经零落殆尽了,所存者唯有存审了。可惜他又衰疾如此,看来是不能再回幽州了。幽州乃国家北门,不知何人可替代存审?”说着话,抬头看见了李存贤,立时,他就想起了一件往事。
李存勖初为晋王之时,论马上功夫,李存贤不是李存勖的对手,但若论摔跤,李存勖就稍逊于李存贤了。李存勖不服,就要求与李存贤徒手比试摔跤。李存贤无奈,只好答应,但碍于身份,李存贤总是不尽全力。李存勖当时就说:“你若能胜了我,将来我就授你一座籓镇。”李存贤这才尽力,把李存勖摔倒在地。李存勖此时就想让李存贤去镇守幽州,便问他愿不愿意,李存贤自然是求之不得,满口答应了下来。次日,李存勖正式颁诏,授李存贤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李存贤临行之际,李存勖特意为他设宴饯行,并说道:“手搏之约,朕没有食言吧!”李存贤连连致谢。
符存审知道后,心中怅然不悦,郁郁寡欢地离开了洛阳,回幽州而去。
郭崇韬心中不忍,对李存勖道:“陛下授存贤为幽州节度使,将置符公于何地?符公功高盖世,现已疾病缠身,陛下应将他调回中原,以便延医治病。”李存勖答迎了他,改授符存审为汴州宣武军节度使、诸道蕃汉马步总管。但是,诏书尚未到达幽州,符存审就病逝了,时年六十三岁。
符存审之子符彦超、符彦饶、符彦卿、符彦能、符彦琳遵照遗命,将他的遗体葬在了太原。李存勖闻听噩耗,心中大震,诏命辍朝三日,追赠符存审为尚书令,以其长子符彦超为汾州刺史。
符存审自小就在军中,深晓机略,预知机变;行军出师,法令严明;决策制胜,从无遗悔,因而百战百胜,从无败绩,有“常胜将军”之誉,功勋、名望与周德威不相上下,皆为当世之良将。符存审经常告戒诸子道:“父亲出身贫寒,少年时即手提一剑离开乡里,四十多年来,四处征战,经常是九死一生,仅开骨取箭就有百余次之多,这才位极将相。”于是,便将从自己身上取出的一百多个箭头交给了诸子,让他们收藏起来,叮嘱道:“你等生于膏梁之家,当知你父起家是如此之不易,绝不可奢侈挥霍……”
此时,许多勋臣皆畏惧伶官、宦官谗言,心不自安,纷纷自请解除兵权,就连张全义、李嗣源也都要求解除自己的兵权。于是,李存勖便以年龄尚不满十七岁的皇子李继岌接替张全义掌判六军诸卫事,但是,却没有答应李嗣源的请求,仍然以其为蕃汉内外马步副总管。张全义则改封太尉、兼中书令、河阳节度使、河南尹,仍为齐王。
李存勖自从在大梁门口答应了伶官周匝的请求后,当时就想擢拔陈俊、储德源为刺史,但却被郭崇韬给拦下了。郭崇韬当时谏道:“陛下之所以能取天下,全赖英豪忠勇之士奋勇苦战。现今大功刚成,对他们尚未封赏一人,就先以伶人为刺史,恐怕会让他们寒心的,若如此,天下之心也就失去了。”后来,李存勖又几次提起此事,都被郭崇韬给劝谏住了。此事就这样拖了下来,如今,已经过了一年多了,众伶人又整天在李存勖跟前提起此事,李存勖无奈,只好对郭崇韬道:“所谓君无戏言,既然朕已经许诺周匝了,迟早都是要兑现的。如今,朕都不好意思见此三人了。朕也知道郭公所言乃是正理,但也好歹照顾一下朕的情面,屈意而为吧。”郭崇韬见李存勖如此说,也就不好再坚持了,只得以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此时,就连跟从李存勖出入百战的亲将,都有很多人没被擢升为刺史,因而,陈、储二人的任命诏书一公布,立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慨与不满。
王庆是第一个率军渡过黄河的亲军队长,也是第一队进入大梁门的队长。进入大梁之后,曾当面请求李存勖为他升官,李存勖也曾点头许诺过。过了几个月,王庆见没有动静,就又请求李存勖兑现诺言,但李存勖一直未予理睬。此时,既然陈俊、储德源都升了刺史,这一次总该轮到王庆了吧,但李存勖还是没有给他升职。如此一来,就连一向寡言少语的李嗣源都看不过去了,竟亲自求见李存勖,为王庆抱屈。
李嗣源奏道:“王庆作战勇敢,又曾为陛下亲军队长,功劳颇多,理应擢拔。陛下即便没有实职,找个虚名给他也行啊?”
李存勖却道:“朕也知道王庆功劳不小,可是,不知为什么,朕一见到他,心中就不自在,朕又怎会赐给他官职呢?太宗有诗言道:‘待余心肯日,是汝运通时。’天子主宰天下生灵赏罚,太宗尚且如此所言,可见进退确实是人的命运。”